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隔蒜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隔蒜灸
隔蒜灸為中醫灸法中間接灸的一種,歷史悠久,最早記載於晉代葛洪所著之《肘後備急方》。其法以獨頭大蒜橫切成厚約一分之片,置於患處,上置艾炷(如梧桐子大小)施灸,可灸至百壯。此法主要適用於癰疽瘡瘍、腫毒疼痛等外科病症,具有拔毒消腫、活血定痛之效,為傳統外科灸療之要法。
源流與理論依據
隔蒜灸之應用,源自中醫「以熱引熱」、「火鬱發之」的治療原則。大蒜性味辛溫,具解毒散結、通行氣血之效;艾灸溫熱之力可透達經絡,兩者相合,能助邪毒外透,促進癰疽消散。明代《外科理例》更明確指出:「治毒者必用隔蒜灸」,強調其在瘡瘍治療中的重要性。
操作方法
- 選材:以新鮮獨頭蒜為佳,橫切厚約0.3公分之薄片,或搗蒜成泥後捏餅狀。
- 定位:將蒜片或蒜餅置於患處(如癰疽未潰之頂部或腫痛明顯處)。
- 施灸:於蒜上放置艾炷,點燃施灸,每壯灸至患者覺灼熱微痛時更換,連續施灸數壯至百壯不等,視病情而定。
臨床應用
- 癰疽初起:可促使毒邪消散,避免化膿潰爛。
- 瘡瘍久不潰:助其透膿外出,加速瘡口癒合。
- 蟲蛇咬傷:配合刺血後施灸,可解毒緩痛。
作用機理
中醫認為,蒜灸結合了藥物與灸法的雙重作用。大蒜辛散溫通,能散結消腫;艾火溫煦,可通經活絡,兩者協同能改善局部氣血壅滯,促進邪毒外泄。現代研究亦指出,大蒜含硫化合物具抗菌消炎作用,而艾灸熱效應可增強局部微循環,符合中醫「溫通拔毒」之理念。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辨證思想,尤重局部與整體結合,為外科實證熱毒之證的經典外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