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病風

「病風」為中醫術語,泛指因風邪侵襲人體所引發的各種病證。風為六淫之首,其性善行數變,易兼夾他邪(如寒、濕、熱),且多侵犯肌表、經絡或臟腑,導致氣血失調、經絡阻滯,臨床表現多樣。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提及:「尺不熱,脈滑曰病風」,意指尺膚不熱而脈象滑利者,可辨為風邪致病之徵。

病因病機

風邪致病可分「外風」與「內風」:

  1. 外風:多因氣候變化、體虛衛外不固,風邪乘虛而入。其特點為發病急、病位遊走不定,如風寒表證(惡風、頭痛)、風濕痹證(關節疼痛)、風疹(皮膚瘙癢)等。
  2. 內風: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尤以肝為重點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,肝陽上亢、肝血不足或熱極生風,均可引動內風,表現為眩暈、抽搐、肢體震顫等。

臨床表現

外風與內風之證候有別:

  • 外風證:常見發熱惡風、汗出、鼻塞、脈浮緩(風寒);或關節腫痛遊走(行痹);或皮膚風團瘙癢(風疹)。
  • 內風證:如肝陽化風見頭痛眩暈、肢體麻木;熱極生風見高熱抽搐;血虛生風則皮膚乾燥、筋脈拘急。

脈象與診斷

《素問》以「脈滑」為病風之象,滑脈主痰濕或實熱,結合風邪特性,提示風邪夾痰或化熱之機轉。臨床須四診合參,如觀察舌苔(薄白為外風,黃膩為風熱)、辨別病勢緩急及兼夾病邪。

治法與用藥

中醫治風強調「辨邪性質」與「調和臟腑」:

  • 外風:以祛風為主,如荊防敗毒散(風寒)、消風散(風濕疹);痹證則配伍活血通絡藥如獨活、秦艽。
  • 內風:平肝息風用天麻鉤藤飲;滋陰息風選大定風珠;熱盛者投羚角鉤藤湯。

風邪為病範圍廣泛,須結合具體證候辨析,方能準確施治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詳述風邪表證,葉天士亦闡明「久病入絡」與風邪深伏之關聯,豐富了風病理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