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隔韭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隔韭灸
隔韭灸為中醫灸法中間接灸之一種,主要用於瘡瘍潰後,因風寒侵襲而致腫痛者。其法取新鮮韭菜,搗爛成餅狀,置於患處,再以艾絨製成艾炷,置於韭餅上施灸,使艾火之熱力透過韭餅滲入肌膚,以達溫通經絡、散寒止痛之效。
源流與理論依據
隔韭灸見載於清代《瘍醫大全》,屬隔物灸法範疇。中醫認為,韭菜性辛溫,具散瘀活血、溫中行氣之效,《本草綱目》稱其「歸心,安五臟,除胃中熱」;艾草苦辛溫,能通十二經,逐寒濕。二者相合,借灸火之熱力,可增強溫陽散寒、活血消腫之功,尤適於瘡瘍後期氣血凝滯或風寒客於瘡口之證。
操作方法
- 製備韭餅:取新鮮韭菜洗淨,搗去水分,搗爛如泥,捏成厚約0.3~0.5公分之圓餅,大小以覆蓋患處為度。
- 安置艾炷:將韭餅平鋪於患部,上置艾炷(如黃豆或棗核大),以線香點燃艾炷頂端。
- 施灸:待艾炷燃盡,患者覺局部溫熱透入為度,一般每次灸3~7壯,視病情調整。
臨床應用
此灸法多用於外科瘡瘍後期,症見瘡口久不癒合、周圍硬腫冷痛,或風寒濕邪留滯經絡所致之痺痛。其溫通之力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助瘡毒外透,亦可用於寒性腹痛、跌打損傷瘀腫未化熱者。
機理探討
從中醫理論言,隔韭灸結合「藥」與「灸」雙重作用:韭菜辛溫行散,能開腠理、透邪外出;艾火溫煦,可激發經氣,驅散寒凝。現代研究亦表明,艾灸熱刺激能擴張局部血管,改善微循環,而韭菜所含硫化物具抗菌消炎之效,二者協同,可促進組織修復。
此術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辨證思維,透過外敷與灸法結合,針對寒、瘀、滯等病機,達到內病外治之目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