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隔醬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隔醬灸

隔醬灸為中醫灸法中間接灸之一種,以醬料為介質隔於皮膚與艾炷之間,藉艾火溫熱之力與醬藥之性,共奏療效。此法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,用於治療脫肛,其法取百會穴(頭頂旋毛中央),先塗醬一匙於穴上,再置艾炷施灸三壯,以升提陽氣、固攝下陷之證。

操作與原理
隔醬灸承襲間接灸「隔物施灸」之特點,醬料多選用黃豆或小麥發酵製成之傳統醬品,其性味鹹寒,具清熱解毒、散結消腫之效。艾炷燃燒時,熱力透過醬料滲透穴區,既能溫通經絡,又可引藥性入裡,調和氣血。此法兼顧艾灸溫補與醬藥清瀉之性,適用於熱毒鬱結或虛熱上擾之證,如瘡瘍初起、肛門下脫等。

中醫理論依據

  1. 穴位選擇:百會穴屬督脈,為「三陽五會」之所,灸之可升舉陽氣、固攝臟腑。脫肛多因中氣下陷,隔醬灸百會能激發經氣,助脾肺之氣上升。
  2. 醬藥協同:醬性寒涼,能制艾火之燥烈,防其助熱傷陰;艾火之溫又可緩醬之寒性,二者相制相成,共達「火鬱發之」之效。
  3. 灸量控制:三壯艾炷符合「少火生氣」原則,溫煦而不耗正,尤適虛中夾實之證。

臨床應用拓展
除脫肛外,古籍亦載隔醬灸用於癰疽瘡瘍,取醬之散結、艾之溫行,促使膿成或消散。現代中醫或延伸於濕熱蘊膚之疾,如濕疹瘙癢,以醬配伍艾灸局部,清熱化濕。然具體配伍與穴選,須據證型調整,如熱毒盛者或佐黃連汁調醬,虛寒甚者則選淡豆豉醬。

與其他間接灸之異同
隔醬灸與隔薑灸、隔蒜灸機理類同,皆重介質藥性。然薑性辛溫,偏散寒止嘔;蒜性辛烈,長解毒殺蟲;醬則寒潤,更宜熱鬱之證。此差異體現中醫「辨證選材」之精要。

綜言之,隔醬灸融合藥灸雙效,展現中醫外治法「以平為期」的調治理念,其運用關鍵在於明辨寒熱虛實,活用介質特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