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隔薑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隔薑灸
隔薑灸為中醫灸法之一,屬間接灸範疇,以生薑為介質,配合艾炷施灸,兼具藥物與溫熱刺激之效。其法源於古代醫家對薑性與艾絨特性的掌握,結合經絡理論,廣泛應用於虛寒證、氣血瘀滯及陽氣不足之調理。
操作方法
- 備薑片:取新鮮生薑,切為厚約一分(約3毫米)之圓片,直徑略大於艾炷,並以針刺數孔,以利熱力滲透。
- 定位置薑:將薑片平鋪於選定穴位(如足三里、關元等),須緊貼皮膚,避免空隙影響溫通效果。
- 施艾炷:於薑片上放置錐形艾炷,點燃頂端,待其自然燃燒至底層,患者覺灼熱難忍時即可移去,更換新炷。每穴可灸3至7壯,視病情調整。
中醫理論與應用
生薑性辛溫,歸肺、脾、胃經,具發散風寒、溫中止嘔、解毒之效。艾草苦辛溫,能通十二經,逐寒濕。二者相合,透過灸火引導藥性滲入腠理,達到以下作用:
- 溫經散寒:適用於寒邪內侵所致之腹痛、泄瀉、風濕痹痛。
- 扶陽固脫:針對陽氣虛衰之畏寒肢冷、遺尿滑精,可提振命門之火。
- 活血化瘀:薑之辛散配合艾熱,能促進氣血運行,改善經絡瘀阻。
臨床選穴舉隅
- 脾胃虛寒:灸中脘、脾俞,佐以隔薑,強化溫運中焦之力。
- 寒濕腰痛:取腎俞、腰陽關,藉薑辛溫滲透,散除凝滯之邪。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寒者熱之」的治則,透過薑艾協同,針對性地調理陰陽偏頗。歷代醫籍如《醫學入門》亦載其用,視為外治溫補之要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