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隔礬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隔礬灸,中醫名詞,是一種間接灸法。

《神灸經綸》記載:“隔礬灸,取皂礬一斤,煅為末;另取穿山甲一錢,煅為末;木鱉子煅為末,二錢五分;乳香、沒藥末,各一錢五分,和勻,用冷水調勻,以瘡口大小作餅,厚約1分許,貼於瘡上,用豆大艾炷灸3-4壯。”

隔礬灸是將礬末調成糊狀,貼於患處,用艾炷灸礬末,以達到治療目的。

隔礬灸具有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的功效,主治痔漏、癰腫、瘡瘍等症。

隔礬灸的操作方法如下:

  1. 取皂礬1斤,煅為末;另取穿山甲1錢,煅為末;木鱉子煅為末,2錢5分;乳香、沒藥末,各1錢5分,和勻。
  2. 用冷水調勻,以瘡口大小作餅,厚約1分許,貼於瘡上。
  3. 用豆大艾炷灸3-4壯。

隔礬灸的注意事項如下:

  1. 隔礬灸具有一定的刺激性,孕婦、小兒、體弱者慎用。
  2. 隔礬灸不宜在過於飢餓、疲勞、情緒激動時進行。
  3. 隔礬灸後,局部皮膚可能出現紅腫、水泡等,若出現嚴重不良反應,應立即停止治療,並就醫。

隔礬灸是一種簡便易行的中醫治療方法,但在使用時也要注意相關的注意事項,以免發生不良反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