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隔礬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隔礬灸
隔礬灸為中醫灸法中間接灸之一種,載於清代醫籍《神灸經綸》。此法結合藥物外敷與艾灸溫熱之力,專用於治療痔漏等外科疾患,其特色在於以皂礬為主藥製成藥餅,隔置於患處後施灸,兼具解毒斂瘡與溫通經絡之效。
製法與操作
- 藥物配伍:
- 皂礬(一斤):煆製為末,性酸澀寒,具燥濕、解毒、殺蟲之效,外用可斂瘡止血。
- 穿山甲(一錢):煆後研末,取其活血消癥、通經透絡之功,助藥力深入病所。
- 木鱉子(二錢五分):煆用,性苦微甘,有毒,能散結消腫、攻毒療瘡。
- 乳香、沒藥(各一錢五分):行氣活血、止痛生肌,增強局部氣血運行。
- 調製藥餅:將上述藥末以冷水調和,依瘡口大小捏製藥餅,厚約一分(約0.3公分),敷貼患處。
- 施灸方法:於藥餅上置如黃豆大之艾炷,點燃灸治3至4壯,以溫熱透達病所為度。
作用機理
- 藥效層面:皂礬燥濕解毒,配伍穿山甲、木鱉子等,共奏活血散結、蝕腐生新之效;乳香、沒藥緩解疼痛,促進瘡口癒合。
- 灸法層面:艾火溫通,激發藥性深入經絡,改善局部氣血瘀滯,達到「熱引熱行」之效,尤適於濕熱下注所致之痔漏。
臨床應用
此灸法主要針對痔漏(痔瘡合併瘻管),症見腫痛滲液、久不收口者。中醫認為,此病多因濕熱蘊結、氣血瘀阻所致,隔礬灸通過藥物與艾灸協同作用,既能清解濕毒,又可溫散瘀滯,標本兼顧。
附註
隔礬灸屬中醫傳統外治法之一,其藥材炮製與配伍嚴謹,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辨證思維。類似療法尚有隔蒜灸、隔鹽灸等,皆依病性選藥,靈活變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