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隔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隔腸

隔腸為中醫病證名詞,指腸道功能失調,氣機阻滯,致使腸道如隔絕不通,傳導失司,糞便難以排出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及:「少陰之變……少氣骨痿,隔腸不通。」此段經文指出,隔腸之病與少陰經氣化失常相關,可伴隨氣虛、骨痿等虛損之象。

病因病機
隔腸多因臟腑氣機升降失和所致,主要與以下機制相關:

  1. 少陰氣化不利:少陰屬心腎,主司水火之臟。若腎陽虛衰,不能溫煦腸道,或心火不足,推動無力,皆可致腸道傳導遲滯,形成隔腸。
  2. 氣滯血瘀:情志失調或寒邪內侵,導致氣機鬱結,血行不暢,腸絡瘀阻,進一步加重腑氣不通。
  3. 津液虧耗:陰虛內熱或燥邪傷津,腸道失潤,糟粕燥結,亦可發為隔腸。

臨床表現
隔腸以「腸道不通」為核心症狀,具體可見:

  • 大便艱澀,數日一行,或雖有便意而排出困難。
  • 腹部脹滿,按之或有硬結,甚則疼痛拒按。
  • 伴隨少氣乏力、腰膝痠軟(少陰虛損之徵),或口乾舌燥(津傷之象)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少陰寒化證:因腎陽虛衰,腸失溫運,症見大便不通、腹冷痛、畏寒肢冷、舌淡苔白。
  2. 氣機壅滯證:情志鬱結或食積內停,症見腹脹拒按、噯氣頻作、脈弦。
  3. 津枯腸燥證:陰虛或熱病傷津,症見大便乾結如栗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。
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隔腸,首重辨明虛實寒熱:

  • 溫陽通腑:少陰寒化者,可用《傷寒論》附子湯加肉蓯蓉、當歸,溫腎潤腸。
  • 理氣導滯:氣滯者,選用六磨湯(木香、烏藥、沉香等)行氣破結。
  • 滋陰潤下:津虧者,以增液湯合麻子仁丸,養陰增液,潤腸通便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論及:「隔腸之病,有虛有實,虛者責之少陰,實者責之陽明。」強調少陰氣化與陽明腑實皆可致此證,臨床需細辨其本。

此證雖以腸道不通為主,然其根本常與全身氣化相關,尤重少陰心腎之調理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