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隔蟾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隔蟾灸
隔蟾灸為中醫灸法中間接灸之一種,以癩蝦蟆皮作為間隔物施灸。此法記載於《類經圖翼》,其法取癩蝦蟆一隻,剖開去除內臟後,覆蓋於患處(多為瘰癧),再取蘄艾製成艾炷,置於蝦蟆皮上對準患處施灸。每次施灸7至14壯,以患者自覺熱氣內透為度。
中醫理論基礎
隔蟾灸結合「隔物灸」與「動物藥」之特性。癩蝦蟆皮性涼,具清熱解毒、散結消腫之效,《本草綱目》載其能「治癰疽疔腫,瘰癧惡瘡」。艾灸溫通經絡,活血散瘀,二者相佐,既避艾火燥烈之性,又增強局部藥力透達。瘰癧多因痰火鬱結、氣滯血瘀所致,此法藉艾熱引藥入經,共奏化痰散結、消癧通絡之功。
操作要點
- 選材:癩蝦蟆宜取鮮活者,剖後去腸,保留完整外皮。
- 艾炷製法:以蘄艾絨捏成錐形炷體,大小依患處範圍調整。
- 施灸技巧:艾炷置於蝦蟆皮中央,點燃後待其自然燃盡,避免按壓。灸至皮膚微紅、患者覺熱力內竄即可,不宜過度灼傷。
臨床應用
此灸法主用於瘰癧(淋巴結結核),亦見於古籍治療癰疽初起或頑固性皮膚瘡瘍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提及隔蟾灸可「軟堅散結,引毒外發」,尤適於痰核凝聚之證。現代中醫認為,其熱力與藥性協同,可調節局部氣血,抑制結核桿菌增殖。
與其他間接灸之異同
隔蟾灸與隔薑灸、隔蒜灸機理類似,然隔薑偏重溫中止嘔,隔蒜長於解毒殺蟲,而隔蟾專攻瘡瘍癧核。另與「蟾酥灸」有別,後者直接以蟾酥入藥,刺激性較強,而隔蟾灸透過皮膜緩釋藥性,更宜久病體弱者。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思想,結合自然生物與灸術,為傳統外治法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