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葛哲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葛哲(1389-1461年),字明仲,明代崑山(今屬江蘇)人,出身醫學世家。其家族世代行醫,葛哲自幼浸淫醫道,博通儒學與醫典,尤精研《內經》《難經》等經典,並廣泛涉獵內、外、婦、兒諸科,以兒科見長,為當時著名兒科醫家。
學術背景與醫術特色
葛哲深諳中醫「辨證論治」之理,臨證重視小兒生理特點,主張「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」,故用藥講究輕靈平和,避免峻烈之品傷及稚陰稚陽。其治法多從調理脾胃入手,因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,小兒生長發育賴以氣血化生,故善用健脾消導之方,如參苓白朮散、保和丸等加減,以固護中焦。
仕途與著作
葛哲因醫術精湛,曾先後任荊府、梁府、楚府良醫,為王府貴胄診疾,聲名顯赫。其臨證經驗豐富,遂將效驗良方整理編纂,撰成《保嬰集》四卷。該書按病證分門別類,方隨證列,內容涵蓋小兒常見病證如驚風、疳積、痘疹等,並詳述方藥配伍與劑量用法,惜未見傳世,僅見於史料記載。
家族影響
其弟葛睿(字季真),於永樂年間任縣醫學訓科,兄弟二人並稱「二葛」,可見葛氏一門醫術之盛。葛哲之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,對明代兒科發展具有一定影響,反映當時醫家對小兒調護與治療的細緻觀察。
中醫兒科理論補充
葛哲所處時代,中醫兒科已形成系統理論,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出「五臟辨證」,葛哲承襲此框架,進一步結合臨床實踐,強調「望神色、察指紋」於小兒診斷之重要性。其用藥亦體現「輕清透達」原則,如治小兒外感,常選薄荷、蟬蛻等輕揚之品,契合「上焦如羽,非輕不舉」之旨。
綜觀葛哲生平,其融合家學與個人實踐,於兒科領域卓有成就,雖著作散佚,然其醫術精神仍可窺見明代醫家重實證、求實效之風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