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發於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病發於陰
病證名
「病發於陰」為中醫重要辨證概念,泛指疾病發於內臟或陰經,反映病變在裡、屬陰的病理特徵。陰主內、主靜、主寒,故病發於陰多與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津液不足,或寒邪內侵相關。此類病症常見隱匿起病,病程較長,症狀多表現為內在虛損或寒象,如畏寒、肢冷、倦怠、脈沉遲等。
傷寒論之病發於陰
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提出:「病有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;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」此處「病發於陰」特指外感病初期,患者未現發熱,僅見惡寒之象,提示寒邪直中陰經或陽氣虛衰,抗邪無力。此類證候多屬三陰病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範疇,如少陰病之「脈微細,但欲寐」,即因陽氣虛弱,陰寒內盛所致。
病機與臨床表現
- 臟腑內傷:多因情志、勞倦、飲食失調,導致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等陰經所屬臟腑功能失常。如脾陽虛之腹脹便溏,腎陽虛之腰膝冷痛。
- 陰經受邪:寒濕等陰邪侵襲三陰經,循經內傳,如太陰脾經受寒之腹痛吐利。
- 氣血津液虧虛:陰血不足或陽氣衰微,如血虛生風之眩暈,或陽虛水泛之浮腫。
辨證要點
- 舌脈特徵:舌質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細或遲弱。
- 症狀特質:以虛寒為主,如畏寒喜暖、口不渴、排泄物清稀(如痰稀、便溏、小便清長)。
與「病發於陽」之鑑別
「病發於陽」指病在表、屬陽,多見發熱惡寒並存、脈浮等實熱證;「病發於陰」則以無熱惡寒、脈沉遲等裡虛寒證為辨證核心,二者反映外感病傳變之陰陽屬性差異。
理論延伸
此概念亦貫穿於六經辨證與八綱辨證,強調「陰陽為綱」的診斷思維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進一步闡釋:「陰證似陽」「陽證似陰」,提示臨床須結合四診,細辨寒熱真假,避免誤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