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奔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奔氣

病證名,指氣道不利,氣逆上奔之證,屬中醫「喘證」範疇。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奔氣候》,其病機與肺氣宣降失常、臟腑氣機壅滯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肺主氣機:肺為華蓋,主宣發肅降,調節一身之氣。若肺受外邪(如風寒、風熱)或內傷(如痰飲、氣鬱),則氣道壅塞,宣降失司,臟腑之氣不得暢行,逆衝上奔而發為喘促。
  2. 臟腑相干:肺與他臟相互影響,如:
    • 肝氣上逆:情志失調,肝鬱化火,木火刑金,迫肺氣上逆。
    • 腎不納氣:久病及腎,腎虛攝納無權,氣浮於上而作喘。
    • 脾胃失運:脾虛生痰,痰濁阻肺,氣機升降受阻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要症狀:呼吸急促、氣逆上衝、胸悶氣短,甚則張口抬肩、不得平臥。
  • 兼證:
    • 外感者多伴咳嗽、痰白或黃、惡寒發熱。
    • 內傷者常見痰鳴漉漉、脅脹煩躁,或腰膝酸軟、動則喘甚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實喘(邪氣壅肺):
    • 風寒襲肺:喘急胸悶,痰稀色白,苔薄白,脈浮緊。
    • 痰熱鬱肺:喘咳氣粗,痰黃黏稠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虛喘(臟氣虛損):
    • 肺氣虛:喘促短氣,聲低自汗,易感外邪。
    • 腎不納氣:呼多吸少,動則喘甚,形瘦神疲,脈沉細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實喘:以宣肺降氣為主。
    • 風寒束肺:可用麻黃湯小青龍湯散寒平喘。
    • 痰熱壅肺:選桑白皮湯清化痰熱。
  • 虛喘:以補益固本為要。
    • 肺氣虛弱:以補肺湯益氣定喘。
    • 腎虛失納:用金匱腎氣丸參蛤散補腎納氣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:「肺主於氣,邪乘於肺則肺脹,脹則肺管不利,不利則氣道澀,故氣上奔逆。」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:「實喘者有邪,邪氣實也;虛喘者無邪,元氣虛也。」

奔氣一證,雖以肺為病變核心,然須辨明虛實,究其病源,方能標本兼治。歷代醫家對其機理與治法多有發揮,臨證時當結合四診,細審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