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葛應雷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葛應雷

葛應雷,字震父,號恆齋,元代著名醫家,平江路(今江蘇吳縣)人,生活於13世紀。出身醫學世家,幼時習儒業,後繼承家學,潛心鑽研歷代醫籍,精於方藥配伍,臨證處方每有獨到見解,醫術卓然成家。

學術淵源與貢獻

葛應雷深研《內經》《難經》之旨,兼通金元醫家劉完素(守真)、張元素(潔古)之學。據載,中州名醫李判官(時任浙江提刑)曾為其父診病,後與葛應雷論醫,驚嘆其學術造詣,二人共議劉、張學說,自此河間、易水之學漸傳江南,影響後世甚鉅。

其學術特色以「五運六氣」為綱,注重陰陽升降與臟腑虛實之辨。所著《醫學會同》二十卷(已佚),即以運氣學說為本,結合臟象理論,闡述人體氣機與自然節律之關係,強調「標本從化」之理,對元代以後運氣理論的臨床應用具有推動作用。另撰《經絡十二論》,專論經脈循行與病候,惜亦散佚。

仕途與醫學教育

葛應雷曾任平江路醫學教授,後晉升江浙官醫提舉,主管地方醫政與教育,推動官醫制度與醫學傳承。其任內重視醫理與臨證結合,對江南醫家的學術規範化頗有貢獻。

家族醫學傳承

葛氏一門皆精醫術,弟葛應澤、子葛可久(著有《十藥神書》,為肺癆治療專著)均為元代名醫,形成以家學為核心的醫學流派,尤擅內科雜病與方劑調製,反映金元醫學「寒涼」「滋陰」學說在江南的發展脈絡。

葛應雷融會諸家之長,上溯《內》《難》,下啟明清溫病學說,其學術思想體現了元代醫學理論與臨證實踐的結合,在中醫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