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葛天民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葛天民(約明末清初),字聖逸,一字春臺,江都(今屬江蘇)人,為清初著名醫家與易學家。其學術根基深厚,融通《周易》與岐黃之術,以探賾天人相應之理聞名,尤擅結合五運六氣、臟腑經絡理論闡釋醫道,著述宏富卻多散佚,堪稱明清之際匯通醫易的代表人物。
學術背景與思想特色
葛氏治學以「醫易同源」為核心,主張「天地陰陽之變,即人身氣血之象」。其學說受《黃帝內經》運氣七篇影響,強調自然節律與人體疾病的關聯,如《醫易》二十卷中,系統推演干支甲子、司天在泉對病機的影響,並將卦象與經絡配屬,例如以坎卦喻腎、離卦喻心,闡釋水火既濟的生理平衡。此類論述反映明代「象數易學」與醫學結合的思潮,與張景岳《類經附翼》頗有互參之處。
主要著作與醫學貢獻
- 《內經類疏》四十卷
此書為葛氏對《素問》《靈樞》的系統註解,附及《難經》《金匱要略》雜病篇。其特色在於以「類編」形式重構經文,如將散見各篇的脈診論述匯為「脈法部」,並引易理闡釋「四時脈象」的陰陽消長,提出「春弦屬震木,夏洪屬離火」等觀點,體現其「以易解醫」的思維。 - 《傷寒集註》十卷
承襲方有執、喻嘉言「三綱鼎立」學說,但另創「六經氣化辨證」體系。認為太陽病不僅屬表證,更需分「寒水司天」與「風木客之」兩類病機,治法上主張「開太陽即調少陰」,融會了運氣學說與六經框架。 - 《針灸圖》四卷
現存序跋提及,葛氏將十二經脈與「十二消息卦」相配,如復卦(坤上震下)對應冬至一陽生的足少陰腎經,強調針刺時需參酌節氣與經氣流注。另載獨特取穴法,如按「河圖數」定位五腧穴,反映其數術針法特色。 - 《本草提要》四卷
以藥物性味結合「八卦屬性」分類,如金石類藥歸乾兌、草木類藥屬震巽,並按五運歲氣推薦當年宜用之藥,如「厥陰風木司天之年,首重白芍、鉤藤以平肝」等,與陳士鐸《本草新編》的運氣用藥觀相呼應。
歷史評價與影響
葛天民雖著述未廣傳,然清初《揚州府志》稱其「以易衍醫,發前人所未發」,同時期醫家張璐《傷寒纘論》亦曾引其「六經氣化」之說。其學術價值在於整合漢唐醫學與宋明理學思維,尤其將象數易學應用於臨床辨治,為中醫理論史中「醫易會通」的重要案例。後世考據學家如丹波元胤《醫籍考》推測其書散佚或與清初文字獄有關,然殘存序跋內容仍可窺見明清醫家跨學科研究的獨特風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