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葛懷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葛懷敏,北宋官吏,生卒年不詳,主要活動於11世紀。曾任益州路提點刑獄、鎮西軍節度使等職,為北宋時期兼具政務與醫學背景之人物。其醫學貢獻主要體現在方劑學領域,曾編纂《神效備急單方》一卷,雖原書已佚,然從書名可推知其內容當屬臨床急救驗方之彙編,符合宋代「單方」、「備急」類醫籍之編撰風尚。

在中醫學理層面,葛氏所集單方可能涉及以下範疇:

  1. 急症處理:宋代備急方多針對卒發病症,如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所示範,推測葛氏方書或含金創止血、霍亂吐瀉、中風閉證等急症對治方案,體現「簡便驗廉」的民間醫療智慧。
  2. 藥物配伍:北宋方劑學重視「君臣佐使」結構,即使單方亦講究藥性相須相使。如《證類本草》所載單味藥應用,可能反映葛氏選藥特點——或善用川蜀道地藥材(如益州產川芎、川烏),兼收嶺南舶來香料(如乳香、沒藥)以增強藥效。
  3. 劑型創新:宋代丸散膏丹工藝成熟,葛書可能收錄便於攜帶的散劑(如「七厘散」原型)、速效丸藥(如「蘇合香丸」類方)等軍旅適用劑型,契合其節度使職務所需。

考諸宋代醫學背景,葛懷敏與同時代醫家如許叔微(《普濟本事方》)、陳自明(《婦人大全良方》)等,共同體現了「儒醫」傳統下士人蒐集驗方的風氣。其著作雖佚,然透過《證類本草》、《聖濟總錄》等官修醫書,或可窺見同期類似單方的應用邏輯,例如:

  • 急救技術:北宋已系統化記載「拗開口灌藥」、「艾灸回陽」等法,葛氏方可能整合此類處置流程。
  • 軍陣醫學:鎮西軍職務使其方書或側重戰傷救治,如運用五倍子、地榆等收斂藥外敷,暗合《劉涓子鬼遺方》以來的外科傳統。

葛懷敏的醫學實踐,反映了北宋地方官員兼通醫道的時代特徵,其《神效備急單方》雖未能傳世,但作為11世紀區域性醫療經驗的載體,在中國醫學史上仍具文獻研究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