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膈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膈洞
病證名,首見於《靈樞·根結》。此名詞由「膈」與「洞」二字組成,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病理表現:
- 膈:指飲食格拒,即食物難以吞嚥或入胃後受阻,屬「噎膈」範疇。
- 洞:指洞泄瀉下,即水穀不化、瀉下無度的「洞泄」之症。
中醫病機與關聯
膈洞一證,反映上中二焦氣機失調,涉及脾胃與三焦功能異常:
- 膈(格拒):多因情志鬱結、痰氣交阻,或胃陰虧虛,導致氣逆於上,表現為胸膈痞滿、食入即吐,與「噎膈」相關。
- 洞(泄瀉):常因脾陽虛衰、寒濕內蘊,或肝氣乘脾,使水穀直趨下焦,形成完穀不化的洞泄,類似「飧泄」。
經絡與臟腑聯繫
《靈樞·根結》提及「膈洞」與經脈根結相關,尤以足太陰脾經、足陽明胃經為要。脾失健運則洞泄,胃氣上逆則膈塞,二者並見提示中焦升降失常,樞機不利。
與相關病證辨析
- 噎膈:以吞咽困難為主,多因痰瘀阻絡或津枯槁。
- 洞泄:屬泄瀉重症,特徵為瀉下稀水、完全不化,責之脾腎陽虛。
膈洞兼具二者特徵,為上下交病之候,臨床需辨標本虛實。
治療原則(略)
(註:此處依要求省略治療與注意事項,僅述病機名詞本身。)
此證名體現中醫對「上下同病」的整體觀,後世醫家亦將其延伸於「關格」等病機討論,強調臟腑氣化失司的複雜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