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鬲中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鬲中熱
證名,鬲通膈,指心熱之證,出自《素問·刺熱篇》。此證以膈中部位(即橫膈膜以上、心窩處)出現熱感為主要表現,屬中醫熱證範疇,與心肺氣分熱邪相關。
中醫理論解析
- 病位與臟腑關係
《素問識》卷四指出:「胸中膈上,乃心肺之宮城。」鬲中熱雖位於膈上,實與心肺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然其熱邪主要蘊於氣分,未深入臟真(即未完全侵及心肺實質),故以「膈中」為表述,強調熱在氣分層次。 -
病因病機
- 心火上炎:心主火,若情志鬱結、五志過極,易化火內生,熱邪上擾膈中。
- 肺熱下移:肺主宣發肅降,若肺氣壅滯,熱邪可下行影響膈中。
- 外感熱邪:暑熱或溫病初期,邪氣客於上焦,亦可表現為膈中灼熱。
-
臨床表現
- 自覺膈中(心窩至胸骨下緣)灼熱感,或伴煩躁、口乾。
- 若兼肺熱,可見咳嗽、胸悶;若心火獨盛,則多見舌尖紅、失眠。
鑑別診斷
- 胸中熱:熱邪偏重於肺,以胸悶、咳喘為主,病位略高於鬲中熱。
- 胃熱:熱在胃脘,多伴吞酸、嘈雜,與飲食相關,而鬲中熱較少涉及消化症狀。
治療方向
中醫治則以清心瀉火、透解氣分熱為主,常用方劑如:
- 導赤散:清心火,利小便,適用於心火下移兼小便赤澀者。
- 涼膈散:瀉上焦膈熱,適合熱邪壅盛於胸膈者。
- 黃連解毒湯:針對熱毒熾盛,心火亢奮之證。
古籍補充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心經「是動則病嗌乾,心痛,渴而欲飲」,與鬲中熱之口乾、煩熱症狀相呼應,進一步佐證心熱與膈中證候的關聯性。
此證需結合四診,辨明熱邪深淺及兼夾病機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