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鬲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鬲中

鬲中,又稱「膈中」,指橫膈膜及其周圍的區域,為人體軀幹中分隔胸腹的重要結構。在中醫理論中,鬲中不僅是解剖位置,更與氣機升降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尤其涉及心肺與肝膽的氣血運行。

1. 鬲中的解剖與生理
鬲中位於胸腹交界處,橫膈膜為其主要組成部分。中醫認為,此處是「上焦」與「中焦」的樞紐,主司氣機的上下交通。橫膈膜的運動協助呼吸,並影響宗氣的生成與布散。若鬲中氣機不暢,可能導致胸悶、呃逆、嘔吐等症狀。

2. 鬲中與經絡臟腑的聯繫
鬲中與多條經絡相關,尤以足厥陰肝經、手太陰肺經為要。肝經「布脅肋」,其氣易鬱滯於鬲中;肺主氣,若肺失宣降,常表現為鬲中滿悶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到「嘔苦咳噦煩心,病在鬲中」,指出此處病變可影響肝膽(嘔苦)、心肺(煩心),甚至上擾清竅(頭痛)。

3. 鬲中病症的辨證
鬲中病證多與氣機逆亂有關,常見證型包括:

  • 氣滯鬲中:胸脅脹滿、噯氣頻作,多因情志不舒或肝鬱克脾。
  • 痰阻鬲中:咳嗽痰多、喉中梗阻感,乃肺胃痰濕上壅所致。
  • 熱鬱鬲中:心煩嘔苦、口乾咽燥,常見於膽熱犯胃或心火上炎。

4. 鬲中的治療要點
歷代醫家調治鬲中,注重疏通氣機,如《金匱要略》以旋覆花湯治「肝著」,即針對鬲中氣血鬱滯;針灸則常取膻中、內關等穴以寬胸理氣。用藥上,柴胡、枳殼、半夏等品皆可隨證配伍,以恢復鬲中升降之職。

鬲中之病,反映了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氣化論」的特色,其診治需綜合考量經絡、臟腑及氣血津液的互動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