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鬲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鬲咽,病證名。咽噎阻隔不通。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:「食飲不下,鬲咽不通。」

鬲,即膈,為胸膈之間,上通咽喉,下連胃脘。咽,為咽喉。鬲咽不通,即指膈肌與咽喉之間的通道不通暢,導致飲食不能下咽。

鬲咽不通的病因,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1. 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功能失常,運化失調,水濕停聚,上泛於咽喉,阻塞咽喉,導致鬲咽不通。
  2. 情志不遂,長期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影響脾胃功能,導致鬲咽不通。
  3. 外感風寒,風寒之邪侵襲人體,阻遏經絡,導致氣機不暢,上逆於咽喉,阻塞咽喉,導致鬲咽不通。
  4. 痰飲內阻,痰飲停聚於咽喉,阻塞咽喉,導致鬲咽不通。

鬲咽不通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咽喉部有堵塞感,吞咽困難,甚至不能吞咽。
  2. 胸悶、腹脹、食欲不振。
  3. 舌苔白膩,脈滑。

鬲咽不通的治療,以疏肝理氣、健脾和胃、化痰散結為主。可選用柴胡疏肝散、香砂六君丸、二陳湯等中藥治療。

鬲咽不通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飲食宜清淡,少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3.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  4. 定期進行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
鬲咽不通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、消瘦、貧血等,嚴重者甚至會危及生命。因此,如果出現鬲咽不通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