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鬲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鬲咽
鬲咽為中醫病證名,指咽喉部噎塞阻隔、飲食難以吞嚥之症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及:「食飲不下,鬲咽不通。」明確描述此證之主要表現為飲食難下,咽喉至胸膈間氣機窒塞不通。此症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吞嚥困難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多從氣機鬱滯、痰瘀阻絡或臟腑失調等角度論治。
病因病機
- 氣機鬱滯: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導致氣機升降失常,咽喉為氣機之要衝,故見噎塞不通。
- 痰濁阻絡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壅咽喉,阻礙氣機,致使飲食難下。
- 瘀血內結:久病入絡,氣滯血瘀,或熱毒蘊結,瘀阻咽喉脈絡,形成噎膈之證。
- 陰虛燥結:肺胃陰虧,津液不足,咽喉失潤,燥熱內生,導致咽部乾澀窒礙。
辨證分型
- 氣滯鬲咽:症見咽喉梗塞,情志不舒時加重,胸脅脹悶,噯氣頻作,舌淡紅,苔薄白,脈弦。
- 痰阻鬲咽:咽喉窒塞,痰涎壅盛,胸膈滿悶,嘔惡痰涎,舌苔白膩,脈滑。
- 血瘀鬲咽:吞咽困難,痛如針刺,固定不移,面色晦暗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- 陰虛鬲咽:咽喉乾澀,灼熱不適,口乾欲飲,形體消瘦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鬲咽,首重辨證論治,針對不同病機施以相應治法:
- 疏肝理氣:適用於氣滯證,方選柴胡疏肝散或半夏厚朴湯加減。
- 化痰散結:適用於痰阻證,方用二陳湯合旋覆代赭湯。
- 活血化瘀:適用於血瘀證,方選血府逐瘀湯或通幽湯。
- 滋陰潤燥:適用於陰虛證,方用沙參麥冬湯或養陰清肺湯。
相關古籍記載
除《素問》外,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亦論及「噎膈」之證,認為其病位在「胃之上口」(即賁門與咽喉之間),並提出「憂思氣結」與「痰火阻滯」為主要病因,治法強調「開鬱化痰」與「滋陰降火」。
鬲咽一證,涉及氣、痰、瘀、虛等多種病理因素,臨床需細審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