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鬲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鬲消

鬲消,又稱膈消,為中醫病證名,屬消渴病之一類,其名源於《素問·氣厥論》所載:「心移熱於肺,傳為鬲消。」此病主要因心肺鬱熱,熱邪上灼,影響氣機傳化所致,證候多表現為上焦燥熱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鬲消之成因,以心肺熱鬱為關鍵。心主火,肺主氣,若心火亢盛,移熱於肺,則肺陰受灼,津液耗傷,致使上焦燥熱。此熱鬱積於胸膈之間,阻礙氣機升降,故見膈滿煩躁;熱盛傷津,則發為消渴引飲。此病機與現代中醫所述「上消」相似,然更強調心肺熱傳之病理特點。

臨床表現

鬲消之證,以上焦熱盛為主,常見以下症狀:

  1. 心煩膈滿:因熱鬱胸膈,氣機不暢,患者自覺心胸煩悶,膈部脹滿不舒。
  2. 消渴多飲:肺熱灼津,口乾舌燥,飲水不解,頻頻欲飲,甚者飲一溲一。
  3. 舌脈特徵:舌質紅,苔薄黃或燥,脈象多數或浮滑,反映內熱熾盛之象。

鑑別診斷

鬲消與其他消渴證型需區分:

  • 中消(胃熱):以多食易飢為主,伴胃脘灼熱,便秘。
  • 下消(腎虛):以小便頻數、混濁如膏為特徵,多屬腎陰虧虛。
    鬲消則專注於上焦心肺熱證,病位較高,與中、下消有別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鬲消,當以清泄心肺、生津止渴為原則,歷代醫家多用以下方藥:

  1. 白虎加人參湯:清肺胃之熱,益氣生津,適用於熱盛津傷之證。
  2. 消渴方(《丹溪心法》):黃連、天花粉等配伍,清熱潤燥,專治上消。
  3. 麥門冬湯:滋肺胃之陰,降火利膈,適合陰虛燥熱者。

古籍論述

除《素問》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:「上消屬肺,飲水多而小便如常。」說明鬲消之病位與肺熱密切相關。而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指出,此證「必以清肺為主」,強調瀉火保津之重要性。

綜言之,鬲消為中醫消渴病之特殊類型,其病機根於心肺熱鬱,臨床需辨明熱邪與津傷之輕重,對證施治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