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格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格中
格中為中醫病證名,指中焦氣機阻滯不通所致的病證,屬「格拒」範疇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於心,心痛發熱,格中而嘔。」意指邪熱內蘊,上逆犯胃,導致中焦氣機升降失常,出現嘔吐、痞滿等症。
病因病機
格中的核心病機在於「中焦阻拒」,多因外感邪氣、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或臟腑功能失和所致。其病理變化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熱鬱中焦:邪熱內結,燔灼胃絡,氣機壅滯,表現為心煩、嘔吐、口乾。
- 寒凝氣滯:寒邪直中或陽虛生寒,中焦陽氣不運,氣血凝澀,症見脘腹冷痛、泛吐清水。
- 痰濕阻遏:脾失健運,痰濕內停,阻遏氣機升降,常見胸悶脘痞、噯氣頻作。
- 肝胃不和:情志怫鬱,肝氣橫逆犯胃,胃失和降,發為呃逆、脅脹。
臨床表現
格中證以「嘔吐」為典型症狀,伴隨中焦氣機不暢之象,如:
- 嘔吐:或為熱證之酸苦嘔逆,或為寒證之清涎上泛。
- 脘痞:中脘脹滿,按之不舒,甚則疼痛拒按。
- 發熱:若因熱邪格拒,可見身熱、心煩;寒證則多伴畏寒肢冷。
- 二便異常:氣機壅塞可致便秘或下利不爽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格中強調「通降中焦」,依證型選方:
- 熱鬱格中:宜清熱降逆,方用黃連解毒湯合橘皮竹茹湯。
- 寒凝格中:當溫中散寒,選附子理中湯或吳茱萸湯。
- 痰濕格中:需化痰燥濕,以二陳湯加厚朴、枳實。
- 氣滯格中:疏肝和胃,方取柴胡疏肝散或半夏厚朴湯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關格:為上下不通之危候,除嘔吐外兼見小便不通,病勢更劇。
- 痞滿:僅以脘腹痞塞為主,無明顯嘔吐,氣機阻滯較輕。
格中一證,反映了中醫「六腑以通為用」的理論,臨床需細辨寒熱虛實,以恢復中焦升降之職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,皆對中焦氣機病變有深入闡發,可結合《傷寒論》「痞證」及《脾胃論》相關論述進一步探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