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格陽虛火失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格陽虛火失血
病證名,指因真陰虧損,虛火上浮所致之大吐大衄、失血不止之證。此證多由色欲過度、勞傷腎元,致真陽失守於陰分,無根虛火浮越於上,形成上熱下寒之象。
病因病機
此證根源在於腎陰虧虛,陰不制陽,虛陽浮越。真陰不足,則陽無所附,虛火升騰,上擾陽位,迫血妄行,故見吐血、衄血等失血症狀。其特徵為上盛下虛,表現為頭面紅赤、喘促躁煩,然下肢厥冷、六脈微細,甚則小便清長、大便溏薄,此乃陽氣外越、真寒假熱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上部熱象:面赤如妝、口乾咽燥、吐血衄血。
- 下部寒象:四肢厥逆、腰膝冷痛、小便清長。
- 脈象特徵:脈微細或浮大無根,重按無力。
治法與方藥
治當引火歸源,使浮越之虛陽復歸於腎。常用方劑如下:
- 鎮陰煎:主治陰虛格陽,血熱上沖,方中熟地、牛膝滋陰降火,澤瀉、肉桂引火下行。
- 八味地黃湯(即金匱腎氣丸):溫補腎陽,益火之源,以肉桂、附子溫腎助陽,配合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,陰陽並調,使虛火得降。
辨證要點
此證需與實火失血鑑別:實火者脈洪數、煩渴便秘,治宜清熱涼血;而格陽虛火之失血,雖見熱象,然本質為虛寒,故不可妄用寒涼,當以溫補下元、導龍入海為要。
補充說明
中醫認為,此類虛火非實熱,若誤投苦寒,易致陽氣愈衰,病情加重。故治療首重辨明陰陽,針對腎中陰陽失衡,調和根本,方能止其血而安其火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