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格陽衄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格陽衄血
病證名,屬中醫衄血證之一,因真陰虧損於下,虛陽浮越於上,迫血妄行所致。此證本質為陰陽失衡,陰虛不能涵陽,陽氣上浮,血隨氣逆而發為鼻衄或齒衄等。《景嶽全書·雜證謨》明確指出:「衄血有格陽證者,以陰虧於下,而陽浮於上。」其臨床特徵為衄血反覆不止,卻無明顯實熱之象,反見脈象細微或浮虛豁大,呈現「上熱下寒」之候,即上部可見面赤、煩躁等虛陽外越之象,下部則見足冷、便溏等陽虛之徵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久病、勞倦或房勞過度,耗傷腎陰,致真陰虧虛,陰不制陽,虛陽上浮。陽氣浮越於上,擾動血絡,血不循經而外溢,發為衄血。張景嶽強調「陰虧於下,陽浮於上」為其核心病機,並指出此類衄血「全無熱證」,需與實火迫血之衄血鑑別。
辨證要點
- 症狀:衄血(鼻衄、齒衄等)反覆發作,血色淡紅或暗紅,伴面頰潮紅、口乾不欲飲,或見下肢不溫、夜尿頻多。
- 脈象:脈細微無力,或浮大中空(浮虛豁大),重按無根。
- 舌象:舌質淡或淡紅,苔薄白或少苔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「引火歸元、滋陰潛陽」為主,具體分兩途:
- 益火之源:針對下元虛冷、陽浮不斂者,選用溫補腎陽、引火下行之方,如:
- 八味地黃湯(即金匱腎氣丸):以附子、肉桂溫補命門,配伍熟地、山茱萸滋陰,陰中求陽,導浮陽下歸。
- 鎮陰煎(出自《景嶽全書》):重用熟地、牛膝滋補下焦,佐以澤瀉、肉桂引火歸原,適用於陰虛陽浮而兼濕濁者。
- 氣血雙補:若兼氣虛不攝,可選四物湯加人參、黃芪益氣固表,麥冬、五味子養陰斂陽,或配合養正丹(含硫黃、黑錫等)溫鎮浮陽。另可佐磨沈香末沖服,取其沉降之性,助納氣歸腎。
相關概念
此證與一般「血熱妄行」之衄血不同,後者多見舌紅苔黃、脈數有力,治宜清熱涼血;而格陽衄血屬本虛標實,需標本兼顧。另可參見「衄血」「陰虛陽浮」等條目,以明辨虛實寒熱之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