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病兒

1. 病名——惡阻(妊娠嘔吐)
「病兒」為中醫古籍中對「惡阻」的俗稱,出自《證治要訣》。惡阻指婦女妊娠初期出現的噁心、嘔吐、厭食等症狀,屬胎前病範疇。中醫認為此症多因衝脈之氣上逆,胃失和降所致,與肝、脾、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  • 病因病機

    • 衝脈氣逆:妊娠後血聚養胎,衝脈氣盛,上逆犯胃。
    • 肝胃不和:情志不暢或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導致嘔惡。
    • 脾胃虛弱:素體脾虛,孕後陰血下注,胃氣更虛,痰濕內停而嘔吐。
  • 證型與表現

    • 肝胃不和型:嘔吐酸水或苦水,胸脅脹滿,煩躁口苦,舌紅苔薄黃,脈弦滑。
    • 脾胃虛弱型:嘔吐清水或痰涎,神疲乏力,脘腹脹悶,舌淡苔白膩,脈滑緩。
    • 痰濕阻滯型:嘔吐痰涎,口中黏膩,頭暈心悸,舌苔白滑,脈濡滑。
  • 治療原則:以調和氣機、降逆止嘔為主,依證型選方。如肝胃不和者用橘皮竹茹湯,脾胃虛弱者用香砂六君子湯,痰濕重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湯加減。

2. 兒童患病之通稱
「病兒」亦泛指小兒罹患疾病之狀態。中醫兒科強調「稚陰稚陽」之體,臟腑嬌嫩,易受外邪或飲食所傷,病理特點為發病迅速、易虛易實。

  • 小兒病理特點

    • 肺常不足:易感風寒、風熱,出現咳嗽、發熱。
    • 脾常不足:飲食不節易致積滯、泄瀉。
    • 肝常有餘:熱病易引動肝風,出現驚厥。
    • 腎氣未充:發育遲緩或遺尿等症與腎虛相關。
  • 診療要點
    小兒診病需重視望診(如面色、指紋)與聞診(啼哭聲、咳嗽聲),用藥講究輕靈透達,避免峻烈之品。常見證型如風熱感冒用銀翹散、食積用保和丸等,均需根據體質調整劑量。

總結
「病兒」一詞於中醫兼具妊娠惡阻與小兒疾病雙重意涵,反映古籍對婦科及兒科病理的細緻觀察。其論治皆需遵循辨證施治原則,結合氣血陰陽與臟腑功能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