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格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格陽
一、病因病理
格陽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陽氣過盛而格拒於外,導致陰陽之氣無法正常交通的病理狀態。根據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記載:「人迎……四盛已上為格陽。」意指當人迎脈(反映陽經氣血)搏動強盛,超過寸口脈(反映陰經氣血)四倍以上時,即為格陽之象。此因陽氣亢極,盈溢於三陽經(太陽、少陽、陽明),與三陰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之氣相互格拒,使陰陽失調,氣機逆亂。
二、病證表現
- 陽氣格拒型
此類格陽多因陽熱極盛,陰不制陽所致。臨床可見面赤煩躁、身熱汗出、口渴引冷、脈洪大而數等陽熱外浮之象,甚則出現真熱假寒之證,如四肢厥冷而胸腹灼熱(陽盛格陰)。 - 寒邪格陽型
屬寒證範疇,因寒邪內盛,壅遏胸膈或中焦,迫使胃陽格拒於上。症見四肢厥逆、嘔吐清涎、不欲飲食,或食入即吐,脈沉遲而緊。此類病機與《傷寒論》「寒格」相關,如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證之「寒格吐逆」,即屬胃陽被寒邪格拒所致。
三、機理探析
格陽的核心病機在於「陰陽不相順接」。陽氣過亢或寒邪內阻,皆可導致陽氣外浮或上逆,形成格拒之勢。
- 陽熱格拒:多因六淫化火、五志過極,或陰虛陽亢,使陽氣壅盛於表或上焦,與陰分隔絕。
- 寒邪格陽:則因陰寒內盛,逼陽外越或上逆,呈現內真寒而外假熱之候,如「戴陽證」(面赤如妝、脈微欲絕)。
四、相關典籍論述
- 《內經》提出「格陽」與「關陰」相對,二者皆為陰陽失衡之極端表現。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陰氣太盛,則陽氣不能榮也,故曰關;陽氣太盛,則陰氣弗能榮也,故曰格。」
- 張仲景《傷寒論》進一步闡述寒邪致格陽的證治,如通脈四逆湯證之「裡寒外熱」,即屬陰盛格陽之危候。
五、鑑別要點
- 與「戴陽」之別:戴陽專指下焦虛寒、虛陽浮越於上的假熱證,格陽範圍更廣,涵蓋陽熱格拒與寒邪格陽兩類。
- 與「關陰」之別:關陰為陰氣壅盛,格拒陽氣內鬱,表現為二便不通、脈沉伏等;格陽則以陽氣外浮或上逆為主。
六、治法舉隅
- 陽熱格拒:宜清泄陽熱、引火歸元,如白虎湯、黃連解毒湯加減;若真寒假熱,則需破陰回陽,選用通脈四逆湯。
- 寒邪格陽:當溫中散寒、平調升降,如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,或吳茱萸湯溫降胃氣。
格陽之證,涉及陰陽離決之危,臨床須細辨寒熱真假,把握病機層次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