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格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格食
證名,指飲食格拒於外,難以吞嚥入胃之病證。此證與「格氣」並列,皆因中焦氣機閉塞、痰涎壅滯所致,症狀類似噎膈。《醫林繩墨》卷五載:「格食者,謂食不能下;格氣者,謂氣不能通。」其病機多由情志鬱結、飲食失調,或房勞耗傷真氣,導致中氣下陷、邪氣壅滯,形成關格之勢。患者雖有食慾,卻難以下嚥,或食後即吐,嘔出之物多夾痰涎,此為格食與格氣之典型表現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所傷:長期鬱怒不舒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致使胃失和降,氣機壅滯。
-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痰濕,阻滯中焦,影響脾胃運化。
- 真氣虧虛:久病或房勞過度,耗傷脾腎之陽,中氣下陷,無力推動氣血津液運行,痰濁內停,閉塞氣道。
辨證要點
- 格食:屬脾病,主症為食入難下,胸膈痞滿,甚則嘔吐痰涎裹食。
- 格氣:屬肺病,主症為氣機窒塞,呼吸不暢,伴有痰鳴或胸悶。
治法方藥
以豁痰開鬱、調暢氣機為主,基礎方選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加減:
- 初發者:加沈香、木香以行氣降逆。
- 久病者:佐黃連清熱燥濕,人參補益元氣。
- 脾虛者:加白朮健脾燥濕。
- 肺虛者:加麥冬滋養肺陰。
相關證候
格食與噎膈、隔食相似,皆屬脾胃升降失常之病,但噎膈多因痰瘀互結、陰血枯槁,病情更深;隔食則偏重於氣機阻滯,尚未形成頑痰死血。臨床須細辨痰、氣、虛三者孰輕孰重,方能對證施治。
古籍延伸
《醫林繩墨》強調「氣清則痰行,氣開則格散」,故治療需注重調氣,兼顧化痰。此外,痰濁久鬱可能化熱,若見舌紅苔黃膩,可酌加竹茹、黃芩;若兼血瘀,則配伍丹參、鬱金活血通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