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格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格氣

格氣為中醫病證名,指胸膈間氣機壅塞不通,伴隨痰涎湧滯、飲食難下,甚則食入即吐之證候。此證首見於明代醫家方隅所著《醫林繩墨》,其書卷五記載:「食下即吐,其吐痰涎裹食,是謂之格氣。」明確指出格氣之特徵為嘔吐物夾雜痰涎與未化之食物,反映中焦氣機受阻、痰食互結之病機。

病因病機

格氣多因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,或外邪內犯,導致氣機升降失常。其核心病機為:

  1. 氣滯痰阻:肝鬱犯胃或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津液停聚成痰,痰氣交阻於胸膈,窒塞氣機。
  2. 食積化熱:過食肥甘厚味,食滯中焦,鬱久化熱,熱與痰結,進一步阻礙氣血運行。
  3. 陽明腑實:若熱邪內傳陽明,燥屎內結,腑氣不通,亦可上逆致格拒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胸膈痞滿,吞咽梗阻,食入即吐,嘔吐物多夾痰涎與未消化食物。
  • 兼症:或見脘腹脹痛、噯氣頻作、大便祕結、舌苔厚膩、脈弦滑等。

證型辨治

中醫治療格氣,首重辨明痰、氣、食、熱之偏盛,常見證型與治法如下:

  1. 痰氣交阻

    • 特徵:嘔吐痰涎,胸悶如窒,舌苔白膩,脈滑。
    • 治法:理氣化痰,和胃降逆。
    • 方藥:旋覆代赭湯合二陳湯加減,重用半夏、陳皮、旋覆花等。
  2. 食滯熱鬱

    • 特徵:嘔吐酸腐,脘腹灼熱,口苦苔黃,脈數。
    • 治法:消食導滯,清熱降逆。
    • 方藥:保和丸合左金丸,佐以竹茹、黃連等。
  3. 腑實格拒

    • 特徵:便祕腹硬,嘔吐劇烈,脈沉實。
    • 治法:通腑泄熱,降逆止嘔。
    • 方藥:大承氣湯加減,配合代赭石鎮逆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與「噎膈」之別:格氣以氣逆嘔吐為主,病位偏於中上焦;噎膈則以吞咽困難為要,多屬久病陰傷。
  • 與「反胃」之異:反胃嘔吐多在食後良久,吐物為完穀不化;格氣則食入即吐,夾雜痰涎。

格氣一證,雖以實證居多,然久病亦可耗傷脾胃,虛實夾雜。臨證需細審病機,靈活運用通降、化痰、消導諸法,以復其升降之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