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革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革脈
革脈為中醫脈學名詞,屬二十八脈之一,其特徵為浮取時搏指有力,但重按則中空外堅,狀如按壓鼓皮,故而得名。此脈象主虛寒、亡血失精,多見於陰血虧虛、陽氣浮越之證。
脈象特徵
革脈之形,浮而搏指,外堅中空。輕取時脈管緊繃,如觸琴弦,但沉取則覺內部空虛,猶如按壓鼓皮,外硬內虛。此脈與芤脈相似,皆主失血,然芤脈浮大中空,如按蔥管,而革脈則更兼緊硬之象。《瀕湖脈學》云:「革脈形如按鼓皮,芤弦相合脈寒虛。」
形成機理
革脈多因精血內虧,陽氣無所依附而外浮所致。陰血不足,脈道失充,故中空;陽氣浮越,鼓動脈管,故外堅。臨床上常見於久病失血、男子遺精滑泄、女子崩漏帶下等症,亦可見於虛寒腹痛、產後氣血兩虛等病證。《金匱要略》指出:「脈弦而大,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,減則為寒,芤則為虛,虛寒相搏,此名為革。」
臨床意義
革脈主虛寒失血,提示體內陰血虧損,陽氣浮越。若見此脈,多屬危重之候,需辨明病因,審證施治。例如:
- 亡血失精:如吐血、衄血、崩漏、遺精等,陰血耗傷,陽氣外浮。
- 虛寒腹痛:中焦陽虛,陰寒內盛,脈見革象,伴腹中冷痛。
- 產後氣血兩虛:婦人產後失血過多,氣隨血脫,脈現革象。
鑑別診斷
革脈需與相似脈象區分:
- 芤脈:浮大中空,如按蔥管,主失血,但無外堅之象。
- 弦脈:端直以長,如按琴弦,主肝鬱、疼痛,但無中空之感。
- 牢脈:沉實大弦,主陰寒內積,與革脈之浮取外堅不同。
古籍記載
歷代醫家對革脈多有論述,如《脈經》言:「革脈有似沈伏,實大而長微弦。」《診家正眼》則稱:「革主表寒,亦屬中虛。」可見革脈不僅主亡血,亦與虛寒密切相關。
革脈作為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,其出現往往提示陰陽失調、氣血虧虛,臨床需結合四診合參,方能準確辨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