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閣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閣門穴
出處與定位
閣門穴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《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》。其位置在恥骨聯合下緣中點,陰莖根部旁開3寸處(註:此處「寸」為中醫同身寸,以患者自身手指寬度為量度標準)。此穴鄰近任脈與肝經循行區域,與下焦氣機調節密切相關。
主治功能
閣門穴主要用於治療疝氣、少腹脹痛、氣上衝心等症。中醫理論認為,疝氣多因肝氣鬱滯、寒濕凝結或中氣下陷所致,而閣門穴所處位置接近下焦,刺激此穴可疏肝理氣、散寒止痛,並調節局部經氣運行。此外,此穴亦可用於緩解因氣機逆亂引起的胸悶、心悸等症狀。
針刺與灸法
- 針刺:直刺1-1.5寸,針感多向會陰部或少腹放射,操作時需注意局部解剖結構,避免損傷深層組織。
- 灸法:可採用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5分鐘,以局部溫熱透達為度。灸法尤適於寒性疝痛或氣虛下陷之證。
理論基礎
閣門穴雖未歸屬正經,但與任脈、足厥陰肝經有密切聯繫。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主司生殖與泌尿功能;肝經循行過陰器,主疏泄而調氣血。此穴之效,正在於協調二經氣血,化解下焦鬱滯。古代醫家亦認為,此穴能「通閉結、降逆氣」,對氣機上逆或局部氣血壅滯之證有獨特療效。
臨床配伍
臨床可配合關元、氣海、太衝等穴,以增強疏肝理氣、溫補下元之效。若疝痛劇烈,可加灸大敦(肝經井穴)以引氣下行;若兼見中氣不足,則配伍百會、足三里以升提陽氣。
補充說明
閣門穴的應用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原則,其定位與功效均圍繞局部病症與經絡循行特點而設。後世針灸文獻雖對此穴記載較少,但在特定病症中仍具實用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