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割治療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割治療法
割治療法,又稱割脂療法,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其法於特定部位或穴位處切開皮膚,割除少量皮下脂肪組織,以達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之效。此法源於古代針砭之術,後經醫家實踐發展,成為獨特之療法,主要用於慢性病及頑固性疾病之調治。
操作方式
- 選穴定位:依病症選取相應穴位或特定部位,常見如手掌魚際、膻中、足三里等,或於背部、腹部等處施術。
- 消毒麻醉:以酒精或碘伏消毒施術部位,並施以局部麻醉,減輕患者不適。
- 切口取脂:以鋒利手術刀切開皮膚,切口約0.5至1公分,再以手術鉗分離皮下組織,取出黃豆大小之脂肪。
- 刺激手法:取脂後,以鉗端輕揉穴區,使產生酸麻脹感,以加強經氣流通。部分醫家會配合埋線或埋藥,以延續治療效果。
- 包紮固定:術後以無菌紗布覆蓋,避免感染,約七日後可再次施術。
作用機理
中醫認為,割治可疏通局部氣血,調節臟腑功能。脂肪組織於經絡學說中屬「痰濕」之範疇,割除少量脂肪能祛痰化濕,尤其適合痰濕壅滯所致之疾。此外,切口刺激穴位,可激發經氣,類似針灸之效,但作用更為持久。
適應症
- 呼吸系統:支氣管哮喘、慢性支氣管炎。
- 消化系統:胃脘痛、消化性潰瘍、慢性腹瀉、小兒疳積。
- 神經系統:失眠、神經衰弱。
- 其他:某些痹證、皮膚頑疾。
臨床應用特點
此法強調「以通為用」,尤其適合體質壯實、痰濕偏盛者。然須由經驗豐富之中醫師操作,確保取脂部位精準,避免過度損傷。歷代醫家亦發展出不同變通之法,如配合艾灸、藥敷,以增強療效。
割治療法體現中醫「外治內效」之理念,結合解剖與經絡理論,為傳統醫學中獨具特色之療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