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割脂療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割脂療法

割脂療法,又稱「割治療法」,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屬傳統民間療法的範疇。其法以特製刀具或針具,於人體特定部位(如手掌、足底、背部等)淺層劃割,挑出少量皮下脂肪或結締組織,以達到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祛除病邪之效。此法歷史悠久,多見於民間經驗傳承,常應用於慢性疾病或頑固症狀的調治。

理論基礎
割脂療法以中醫經絡學說為核心,認為人體氣血運行與經絡密切相關。若經絡受阻,氣血失調,則易生疾病。透過割脂刺激特定穴位或反應點,可激發經氣,調整臟腑功能。此外,此法亦受「以痛為腧」理論影響,認為局部病理反應點(如壓痛點或硬結)為邪氣聚集之處,割除之可促進氣血流通。

操作部位
常見施術部位包括:

  1. 手掌割脂:多取魚際穴、勞宮穴附近,或掌面特定反應區,主治咳嗽、哮喘、消化不良等。
  2. 足底割脂:對應足部反射區,如湧泉穴周邊,用於調理腎虛、失眠等症。
  3. 背部割脂:於膀胱經俞穴或壓痛點施術,適用於風濕痹痛、慢性腰痛等。

適應症
傳統上,割脂療法多用於以下病症:

  • 呼吸系統疾病:如慢性支氣管炎、哮喘。
  • 消化系統疾病:如胃脘痛、食積不化。
  • 痹證與痛症:如關節疼痛、肌肉僵硬。
  • 某些頑固性皮膚病或神經衰弱。

技術特點
操作時需掌握淺層劃割之度,以挑出黃白色脂狀物為宜,避免過深損傷筋脈。術後常配合外用藥末(如止血散)或敷貼,以助傷口癒合。其效機理或與局部刺激引發的免疫調節、神經反射等作用相關,體現中醫「從外治內」的整體觀。

割脂療法作為一種特色療法,雖非主流中醫常規手段,但在特定地域或流派中仍有傳承,反映中醫治療手段的多樣性與實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