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割攀睛胬肉手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割攀睛胬肉手法

割攀睛胬肉手法為中醫眼科傳統手術技法之一,首載於明代傅仁宇所著之《審視瑤函》。此法主要用於治療「攀睛胬肉」(即現代醫學所稱之翼狀胬肉),其特徵為眼白部位增生三角形肉膜,漸侵黑睛,甚者遮蔽瞳神,影響視物。

操作步驟

  1. 器械準備:傳統以鉤針、鋤刀或眉刀為主要工具,近代亦可結合精細手術器械。
  2. 挑起胬肉:先以鉤針輕挑胬肉頭部,固定其位置,避免術中滑動。
  3. 剝離基底:用鋤刀沿胬肉與眼白(鞏膜)及黑睛(角膜)交界處細緻剝離,務求徹底分離其黏連組織。
  4. 切除病灶:以鋒刃剪除已剝離之胬肉組織,尤須注意清除侵入黑睛之部分,避免殘留。
  5. 火烙止血:術後以火烙法灼燒創面殘端,既可止血,亦能降低復發之機。此法與現代電凝止血原理相通。

中醫理論依據
攀睛胬肉之成因,中醫多歸於「心肺風熱壅盛」或「脾胃濕熱上攻」,致使血脈瘀滯,結聚目眥。割治法不僅去除有形之瘀積,亦配合內服清熱祛風、活血散瘀之劑(如梔子勝奇散),標本兼治。

與現代手術之異同
傳統手法雖無顯微技術輔助,然其剝離與切除原則與現代胬肉切除術頗為相似,且火烙法之應用,體現中醫「以熱制血」的止血思路。近代手術多結合羊膜移植或抗代謝藥物,以進一步減少復發,然中醫古法之簡潔有效,仍具參考價值。

此術式展現中醫外科「以刀代藥」的治療智慧,亦反映古代醫家對眼解剖結構之精準掌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