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端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病端

「病端」一詞源於中醫典籍,指疾病的發生緣由、起始及發展過程。《靈樞·壽夭剛柔》提及:「謹度病端,與時相應。」強調診治疾病時,須細察其發病根源,並結合時令氣候等外在因素,以掌握病情演變規律。此概念貫穿中醫理論體系,與「病因病機」「標本緩急」等學說密切相關。

病端與中醫病因學

中醫認為,疾病之端始於內外因交互作用:

  1. 外感六淫: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邪氣侵襲體表,由淺入深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太陽為開,病從表入」。
  2. 內傷七情: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過度,導致氣機紊亂,如「怒則氣上,思則氣結」。
  3. 不內外因:飲食勞倦、跌撲金刃等,直接損傷經絡臟腑。

病端之發,常顯於特定徵兆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「善治者治皮毛」,意指疾病初起時,邪在淺表,若能及時辨識病端,可阻其深入。

病端與病機傳變

疾病從「端」至「變」的過程,依體質與環境而異:

  • 表裡傳變:外邪由經絡內傳臟腑,或由臟腑透達於表。
  • 寒熱轉化:陽盛之體,寒邪易從熱化;陰虛者,熱邪可轉虛寒。
  • 虛實夾雜:正氣不足時,病端多兼虛實相兼,如「至虛有盛候」。

《金匱要略》以「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」為例,說明掌握病端需預測五行生剋之勢,防範未病之臟。

診病端之法

中醫強調「司外揣內」,透過四診探究病端:

  • 望診:察面色、舌象,如舌苔薄白多屬表證初起。
  • 聞診:聽聲息,咳聲重濁多為風寒犯肺。
  • 問診:詢起病時間、誘因,如淋雨後發熱屬外感寒濕。
  • 切診:脈浮主表證,沉脈主裡證,可辨病端之淺深。

歷代醫家重視「審證求因」,如張景岳《類經》云:「病之始生,必有所本。」意指推求病端,方能標本同治。

病端與治則

治則上,中醫主張「治病求本」:

  • 正治: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針對病端性質用藥。
  • 反治:如「熱因熱用」,適用於真寒假熱等複雜病端。
  • 三因制宜:依時令、地域、體質調整治法,如夏季外感需兼化濕。

「病端」之說,不僅涵蓋疾病萌芽階段的辨識,更蘊含中醫整體觀與動態辨證思維,為臨床「治未病」與「既病防變」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