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割開捺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割開捺骨

割開捺骨為中醫骨傷科手術整復手法之一,首載於唐代藺道人所著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。此法主要用於治療複雜性骨折,尤其適用於皮肉破損、骨端移位(「差爻」)且難以通過常規拔伸、撙捺手法復位之症。

操作要點

  1. 適應症:當骨折端因筋肉嵌頓或嚴重錯位,導致手法復位失敗時,醫者以鋒利刀具(「快刀」)割開局部阻礙之軟組織,使骨端得以鬆解,再行捺正復位。此術強調「爭一二分」之精準度,避免過度切割傷及經絡氣血。
  2. 藥物配合:術後以「墨龍散」外敷傷口四周,取其消腫定痛、化瘀生肌之效;瘡口中心則填塞「風流散」,此方多含止血收斂之藥(如乳香、沒藥、血竭),以促進創面癒合。
  3. 固定與調護:復位後需施以類縛固定(如竹簾、杉板),並依骨折部位調整綁縛鬆緊,確保骨位穩定。

理論依據

此術體現中醫「急則治標」之原則,雖屬外科手法,然其核心仍遵循「動靜結合」的骨傷治療理念。割開軟組織旨在解除「筋攣骨錯」之病理狀態,後續用藥則兼顧祛瘀與生新,符合「去腐生肌」的瘡瘍治療大法。

歷史淵源

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為現存最早的中醫骨傷專著,書中記載的割開捺骨術,反映唐代以前中醫外科技術已具備相當水準。此法後世亦見於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,並衍生出更精細的刀具與縫合技術,成為傳統中醫處理開放性骨折的重要參考。

(註:本文所述為傳統中醫技法,現代臨床需結合影像學診斷與無菌操作規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