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胳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胳膊,又稱上臂,在中醫學中亦名為(月合)膊肐膊,為人體上肢之重要組成部分。《傷科補要》卷一載:「臂者,上身兩大支之通稱也,一名曰肱,俗名肐(胳)膊。」此部位涵蓋肩關節至肘關節之間,主司上肢屈伸、外展內收等動作,與經絡、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
中醫解剖與經絡循行

  1. 經絡分布

    • 手三陽經手三陰經皆循行於胳膊內外側。其中,手太陰肺經沿上臂內側前緣下行,手陽明大腸經則行於外側前緣,與肩、肘關節功能相連。
    • 手厥陰心包經走行於內側中線,而手少陽三焦經分布於外側中線,二者協調氣血濡養筋肉。
  2. 筋骨結構

    • 胳膊主骨為肱骨,中醫稱「臑骨」,其周圍附著臑筋(即現代解剖之肱二頭肌、肱三頭肌等),賴肝血濡養以維持柔韌。
    • 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」,胳膊筋肉之強弱與脾肺二臟氣血盛衰相關。

病因病機探討

  • 外邪侵襲:風寒濕邪易客於胳膊經絡,導致痺證,表現為酸痛、屈伸不利,如「漏肩風」(肩周炎)初期多見此類證候。
  • 氣血瘀滯:跌打損傷或勞損過度,可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《醫宗金鑒》稱「瘀血留滯,則腫痛青紫」,常見於肱骨外上髁炎(網球肘)。
  • 經脈失養:肝腎虧虛或氣血不足時,胳膊筋肉失於濡潤,可見萎軟無力,甚則攣急,如痿證或中風後遺症。

中醫相關名詞延伸

  • :古醫籍中專指上臂部,《說文解字》註:「臑,臂羊矢也」,描述其形如羊矢(肱骨形態)。
  • 腧穴應用:胳膊部穴位如肩髃(大腸經)、天泉(心包經)等,常用於針灸治療肩臂疼痛或經絡阻滯。

綜觀之,胳膊於中醫理論中不僅為肢體運動之樞紐,更與臟腑氣血、經絡系統相繫,其病證多從整體調理,結合局部辨經取穴,以達通絡活血、調和陰陽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