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疙瘩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疙瘩瘟
疙瘩瘟為中醫瘟疫病名之一,以遍身紅腫、發塊如瘤為主要特徵,病情多屬危重。此症發病急驟,紅腫之塊可遍及全身,且流走不定,古籍記載「旦發夕死」,可見其兇險程度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疙瘩瘟乃疫毒熾盛,蘊結於血分,外發肌表所致。疫毒之邪其性暴烈,侵入人體後迅速化熱,燔灼營血,致使血熱壅滯,瘀毒凝結於肌膚,故見紅腫硬塊。若毒邪走竄,則腫塊流走不定;若毒陷心包,則可致神昏譫語,甚則危及生命。
臨床表現
患者除遍身紅腫發塊外,多伴高熱、煩渴、舌絳、脈數等熱毒熾盛之象。腫塊初起或堅硬如石,或柔軟如綿,色多深紅或紫暗,觸之疼痛,嚴重者塊潰流膿,或見皮下出血。
治療方法
-
外治法:
- 急以三棱針刺委中穴出血,以泄血分熱毒。
- 外用玉樞丹(紫金錠)塗敷患處,以解毒消腫、散結止痛。
-
內服方藥:
- 人中黃散:清熱解毒,涼血化瘀,適用於熱毒壅盛者。
- 增損雙解散:解表清裏,瀉火解毒,用於表裏俱實、疫毒熾盛之證。
- 若熱毒深重,可選用清瘟敗毒飲加減,以大清氣血熱毒。
古籍記載
《傷寒溫疫條辨》指出:「疙瘩溫,遍身紅腫發塊如瘤者是也。」《雜病源流犀燭·瘟疫源流》亦載:「疙瘩瘟,發塊如瘤,遍身流出,旦發夕死是也。」均強調此症發病急、病情重,需及時救治。
與其他瘟疫的區別
疙瘩瘟與大頭瘟、蝦蟆瘟等同屬瘟疫範疇,但大頭瘟以頭面腫大為主,蝦蟆瘟以咽喉腫痛為特徵,而疙瘩瘟則以遍身紅腫發塊為辨證要點,三者病機雖皆涉熱毒,但表現各異,治法亦有側重。
此症屬中醫急危重症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邪正盛衰,及時採取解毒、涼血、透邪等法,以遏止病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