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戈維城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戈維城

戈維城,字存橘,明代姑蘇(今江蘇蘇州)人,為中醫傷寒學派重要醫家之一。其學術成就集中體現於《傷寒補天石》一書,該著作系統補益前人對傷寒病機與證治的論述,並融入個人臨床心得,對後世傷寒學發展影響深遠。

學術背景與著作特色

戈氏深研《傷寒論》,認為歷代醫家對傷寒的闡發雖多,然於某些特殊證候及時行疫癘之辨治仍有未盡之處。遂著《傷寒補天石》二卷,全書共分一百八十七候,涵蓋外感熱病之廣博範疇:

  • 上卷:始於「傷寒統辨」,詳論冬溫傷寒、中風預防等九十八候,強調四時外感與正氣虛實之關聯,並提出「預防中風」的調攝思想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理念。
  • 下卷:從惡風惡寒辨析,延伸至時行疫癘(如瘟疫、瘴氣),並專論厥陰肝經證候。其中「黃耳傷寒」、「赤膈傷寒」等證為戈氏首創,補充前人未述之變證,反映其對熱病傳變的細微觀察。此外,下卷亦收錄「百合病」等雜病證治,顯示戈氏融合傷寒與雜病辨證的學術視野。

傷寒學貢獻

  1. 擴展傷寒證候體系:戈氏將傷寒範疇擴展至時行疫病與非典型證候,如「黃耳傷寒」指熱毒上攻耳竅致耳腫痛發黃之候,其治法結合清熱解毒與透表散邪,豐富六經辨證內容。
  2. 結合運氣與臨床:書中論述注重天時氣候對病機的影響,如冬溫、春溫等季節性外感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。
  3. 辨證精細化:對惡寒惡風等基礎症狀區分層次,強調「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」,深化張仲景表裏辨證框架。

後世評價

清代醫家唐大烈評其「博而詳,詳而約」,讚譽戈氏既能廣收歷代醫論,又能提煉精要,切合臨床。其書雖非官方經典,然對江南溫病學派的形成具有啟發作用,尤其對疫病辨治的思路,間接影響吳又可《溫疫論》等後世著作。

戈維城之學術地位,在於承先啟後,補足傷寒學說於熱病複雜證治的空白,其著作亦成為研究明代傷寒學派發展的重要文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