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槁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槁臘
槁臘為中醫古籍中常見之複合詞,由「槁」與「臘」二字組成,二者義近,皆指乾枯、枯槁之態。此詞首見於《靈樞·寒熱病》,用以描述外感熱病中津液耗傷、肌膚失潤之病理表現。
詞義解析
「槁」本義為草木枯乾,《說文解字》釋:「槁,木枯也。」引申指人體組織因津血虧虛而失去潤澤;「臘」原指歲末乾製之肉,於此借喻皮膚或黏膜乾燥如臘。二者合用,強調乾枯程度之甚,屬同義複詞,與「枯槁」「焦枯」等詞互通。
中醫病機與臨床表現
《靈樞·寒熱病》言:「皮寒熱者,不可附席,毛髮焦,鼻槁臘,不得汗。」此段描述「皮寒熱」之證,乃邪客肌表,鬱而化熱,耗傷津液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:
- 津液虧涸:熱邪燔灼,或陰虛內熱,致津液不能上承,鼻黏膜、皮膚失於濡養。
- 肺衛失宣:肺主皮毛,開竅於鼻。邪襲肺衛,氣機壅滯,汗孔閉塞,無汗則熱不得泄,加重津傷。
臨床可見毛髮乾枯無澤、鼻內乾燥如臘,甚則皸裂出血,伴見身熱、無汗、煩躁等症。此症與「燥證」相關,然更突出熱邪傷津之急性病理。
歷代醫家延伸應用
後世醫家將「槁臘」一詞擴展至其他陰津耗傷之證:
- 脾胃陰傷:《溫病條辨》論及熱病後期,胃陰虧虛可見「口槁臘」,即口腔乾燥如臘,需以甘寒滋潤之品養陰。
- 肝血枯竭: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提及肝血不足者,可現「爪甲槁臘」,指指甲枯槁脆裂,屬虛勞範疇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皴揭:見於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,主述皮膚乾裂,多因燥邪或血虛風燥,病位偏表。
- 焦枯:泛指臟腑精血虧極之象,如《難經》「手少陰氣絕,則脈不通,脈不通則血不流,血不流則色不澤,故其面黑如漆柴者,血先死」,病機更深層。
槁臘一詞,體現中醫以象喻理之特色,透過直觀描述病理特徵,反映內在津液代謝失衡,為辨治外感熱病與內傷雜病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