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膏之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膏之原
膏之原為中醫十二原穴之一,出自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,其文曰:「膏之原,出於鳩尾。」意指此穴為膏脂之氣所聚之處,與人體膏肓之氣密切相關。
膏之原的定位與歸經
膏之原所指即為鳩尾穴,位於任脈之上,具體位置在胸骨劍突下方,約當臍上七寸處。此穴為任脈之絡穴,亦為膏脂之氣輸注的關鍵部位。
中醫理論中的「膏」與「原」
- 膏的涵義:
中醫所稱之「膏」,泛指人體內的脂膏之氣,與「肓」並稱「膏肓」,代表深層的生理物質。《黃帝內經》將膏與肓視為臟腑之外、膜原之間的營養物質,與三焦氣化功能相關。 - 原穴的意義:
原穴為臟腑原氣所經過和留止之處,十二經脈各有一原穴,而膏之原(鳩尾)則屬任脈,與調理胸腹氣機、疏導膏脂代謝有關。
鳩尾穴的功能與應用
- 氣機調節:
鳩尾穴位於上腹部,鄰近心膈區域,故能調理心胸氣機,緩解胸悶、心悸等症。 - 化痰散結:
膏之原與三焦氣化相關,刺激此穴可助化解痰濕積滯,改善痰多、氣逆等問題。 - 安神定志:
因任脈上行頭面,鳩尾穴亦可用於鎮靜安神,治療癲癇、驚悸等神志病症。
膏之原與其他原穴的關係
十二原穴分屬不同經脈,膏之原(鳩尾)與肓之原(氣海)相互呼應,前者主上焦膏脂,後者主下焦肓膜,共同調節人體氣血與水穀精微的輸布。
古籍文獻佐證
除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亦載鳩尾為「任脈之別絡」,強調其聯絡上下氣機的作用。後世醫家如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,進一步闡述其治療「心氣不足、狂癲」等症的效用。
綜上所述,膏之原(鳩尾)在中醫理論中不僅為原穴之一,更與膏脂代謝、氣機升降密切相關,臨床應用廣泛,體現中醫對人體精微物質與經絡調控的深刻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