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膏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膏者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膏者」為體質分類之一,首見於《靈樞·衛氣失常》。此類體型特徵為形體肥胖而肌肉鬆軟不堅,皮膚縱緩,腹部膨大下垂(即「縱腹垂腴」)。其生理特質與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屬「衛氣失常」範疇,反映人體陰陽氣血失衡的狀態。
生理特徵與病機
- 多氣皮緩:
膏者體質以「多氣」為本,然氣雖盛卻失於固攝,導致皮膚鬆弛、腠理不密。《內經》強調「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、充皮膚、肥腠理」,若衛氣運行失調,則皮肉縱緩,尤見於腹部。此與現代所稱「中心性肥胖」相似,中醫視為痰濕內蘊、氣機壅滯之象。 - 痰濕內生:
膏者多因飲食不節、過食肥甘,損傷脾胃運化,水穀精微轉為痰濁脂膏,積於皮下。《素問·奇病論》云:「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」,膏者體質易兼見胸悶、倦怠、舌苔厚膩等痰濕證候。 - 經絡氣血失衡:
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主司肌肉,膏者肌肉不堅,提示脾胃功能偏弱,氣血生化不足,無法濡養肌腠。此外,任脈循行於腹,膏者「垂腴」之態,亦反映任脈氣血失調,與衝脈相兼為病。
與其他體質之別
《靈樞》將肥胖分為「脂、膏、肉」三型:
- 脂者:身形緊緻,肌肉堅實,氣血清利。
- 膏者:肥胖鬆軟,多氣皮緩,痰濕偏盛。
- 肉者:體格壯碩,血多氣少,肌理緻密。
膏者與脂者雖同屬肥胖,然病機迥異。前者重在氣虛不固、痰濕停聚;後者多因氣血鬱滯,形體結實。
調治原則
中醫對膏者體質之調理,首重「運脾化濕、調暢氣機」:
- 藥物:常用蒼朮、陳皮、半夏等燥濕化痰,佐黃耆、白朮益氣固表。
- 針灸:取足三里、豐隆、中脘等穴,以健脾胃、化痰濁。
- 導引:如八段錦「調理脾胃須單舉」,助升清降濁。
此體質若久而不調,易演變為「消渴」(糖尿病)、「眩暈」(高血壓)等病,故《內經》強調「治未病」,需早期干預。
綜言之,「膏者」為中醫體質學說中重要分類,其理論結合臟腑、經絡、氣血,揭示肥胖與內在機能的關聯,至今仍指導臨床辨證與養生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