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膏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膏澤
在中醫理論中,「膏澤」一詞用以形容人體皮膚與毛髮所呈現的油潤光澤狀態,反映內在氣血津液的充盈與臟腑功能的協調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甚則面微有塵,體無膏澤」,意指當人體氣血虧虛或經脈失養時,皮膚與毛髮會失去潤澤,呈現乾枯晦暗之象,此為中醫診察外候的重要指標之一。
中醫理論基礎
-
與氣血津液的關係
膏澤的表現直接依賴於氣血津液的濡養功能。- 氣:推動津液布散,若氣虛則津液輸布無力,皮膚失潤。
- 血:「血主濡之」,血足則毛髮潤澤,血虛則面色萎黃、皮膚乾燥。
- 津液:直接滋潤體表,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言「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」,津液耗傷可致皮膚枯槁。
-
臟腑關聯
- 肺:主宣發肅降,輸布衛氣與津液至皮毛,肺氣不足則皮毛焦枯。
- 脾: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虛則水穀精微不化,肌膚失養。
- 肝:藏血主疏泄,肝血不足或氣滯血瘀,可致爪甲不榮、膚燥。
- 腎:藏精,其華在髮,腎精虧虛易致髮枯早白。
-
經絡與膏澤
《靈樞》強調經脈氣血通暢與體表潤澤的關聯。例如:- 足陽明胃經「榮於面」,氣血盛衰直接影響面部光澤。
- 手太陰肺經「主皮毛」,其氣不通則皮膚皴揭無澤。
病理表現
- 虛證:氣血兩虛、津液耗傷者,常見體無膏澤,伴面色蒼白、唇甲淡白。
- 實證:痰濕或瘀血內阻,氣血不暢,雖有實邪卻因濡養不足而膚燥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肌膚甲錯」。
古籍佐證
除《靈樞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亦多處論及體表潤澤與健康的關係:
- 《素問·五藏生成》:「心之合脈也,其榮色也。」強調面色光澤為心血外榮。
- 《難經·二十四難》:「足少陰氣絕,即骨枯……髮無潤澤。」指出腎氣與毛髮潤澤的密切聯繫。
綜言之,「膏澤」為中醫望診之要,透過觀察體表潤燥,可窺探內在氣血盛衰與臟腑機能,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