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膏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膏藥

膏藥為中醫外治藥物劑型之一,古稱「薄貼」。唐代李綽《尚書故實》記載:「虞元公鎮南海,疽發於鬢,相國姬遂取膏藥貼於瘡上,數日平復。」可見其歷史悠久,臨床應用廣泛。

製法

膏藥之製作需遵循傳統工藝,具體步驟如下:

  1. 選藥浸泡:依病症選取相應藥材,置於植物油(如麻油、桐油)中浸泡一定時日,使有效成分充分釋出。
  2. 煎煮去渣:將藥材與油同入鍋中煎熬,待藥物枯黑後濾除藥渣。
  3. 煉油成膏:繼續熬煉至油液「滴水成珠」,此時黏稠度適宜。
  4. 下丹收膏:按季節調整比例,加入鉛丹(黃丹)攪拌均勻,使油與丹化合,形成膏體。
  5. 去火毒:將膏藥趁熱傾入冷水,以去除燥熱之性,避免刺激皮膚。
  6. 攤塗成貼:使用時加熱熔化,均勻塗布於布片、厚紙或油紙上,冷卻後即可貼敷患處。

臨床應用

膏藥依其作用可分為兩大類:

1. 治裡之膏藥

多用於深部疾患,如關節疼痛、筋骨僵直、肌肉酸困麻木、深部膿腫及骨折傷筋等。此類膏藥具有祛風化濕、行氣活血、續筋接骨之效,代表方劑包括:

  • 萬應膏:適用於風濕痹痛、跌打損傷。
  • 接骨膏:專治骨折,促進骨痂形成。

2. 治表之膏藥

主要用於體表瘡瘍,如癰、癤、疽、疔等,功效包括消腫止痛、去腐生肌、斂瘡收口。常見方劑有:

  • 太乙膏:清熱解毒,用於癰疽發背。
  • 獨角蓮膏:解毒散結,主治疔瘡腫毒。
  • 陽和解凝膏:溫經散寒,適用於陰疽流注。
  • 沖和膏:活血散瘀,用於瘡瘍初起未潰者。

作用機理

膏藥透過皮膚吸收藥效,直達病所,其作用基於中醫「外治內效」理論。藥性經由腠理滲透,循經絡傳導,調和氣血,疏通經脈。此外,膏藥之溫熱特性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,加速炎症消散與組織修復。

特色與優勢

  • 持久藥效:膏藥貼敷後可長時間釋放藥性,作用穩定。
  • 定位精準:直接作用於患處,避免口服藥物之全身性副作用。
  • 簡便經濟:便於攜帶與使用,適合慢性病患長期調理。

膏藥為中醫外治法之重要組成,歷代醫家累積豐富經驗,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,展現其獨特療效與實用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