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鬲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鬲癇

鬲癇為中醫病名,屬癇病之一種,其特徵為發作時目睛上翻、四肢僵直或癱軟不能舉動。此證首載於唐代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·卷五》,歸於小兒癇病範疇,後世醫家亦將其納入成人癇證討論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鬲癇之發作與臟腑氣血失調、風痰內擾密切相關,其病位主要涉及肝、脾、心三臟:

  1. 肝風內動:肝主筋,若情志鬱結或陰血虧虛,肝陽化風,風動則筋脈拘急,發為目反肢強。
  2. 痰濁壅阻:脾虛生濕,聚液成痰,痰隨氣逆上蒙清竅,阻滯經絡,致四肢不舉、神識昏蒙。
  3. 心神失守:心主神明,若痰熱上擾或氣血逆亂,心神失統,則發作時意識喪失。

臨床表現

鬲癇發作時可見以下特徵:

  • 目睛上視(目反):雙目固定上翻,白睛外露。
  • 肢體僵直或弛緩:四肢強直如弓,或軟弱無力,不能自主活動。
  • 伴隨症狀:或見口吐涎沫、喉中異聲,發作後多感疲憊。

辨證分型

歷代醫家根據病機差異,將鬲癇分為數型:

  1. 風痰閉阻:發作時喉中痰鳴、面青肢搐,舌苔白膩,脈弦滑。
  2. 肝火夾痰:性情急躁、口苦咽乾,發作時抽搐有力,舌紅苔黃。
  3. 氣血兩虛:發作頻繁而勢緩,平素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,脈細弱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鬲癇以熄風化痰、調和氣血為大法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風痰為主:常用定癇丸(《醫學心悟》),含天麻、膽南星、半夏等化痰熄風。
  • 肝熱熾盛:選用風引湯(《金匱要略》),以石膏、寒水石清熱,大黃導滯痰火。
  • 虛證調補:宜六君子湯鉤藤飲,健脾益氣兼平肝風。

古籍論述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提及鬲癇屬「五癇」之一,與臟腑相關;明代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區分其發作特徵,強調「痰壅氣逆」為關鍵病機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補充針灸治法,取百會、湧泉等穴以開竅醒神。

鬲癇之辨證需結合整體脈證,重視痰、風、虛之交互影響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