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鬲偏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鬲偏枯
鬲偏枯為中醫病名,其病機核心在於「氣血俱病,否鬲不通」,導致半身不遂之症。「鬲」通「隔」,意指氣機阻滯、上下不通;「偏枯」則指一側肢體痿廢不用,屬中風範疇。《素問·大奇論》明確指出:「胃脈沈鼓澀,胃外鼓大,心脈小堅急,皆鬲偏枯。」此段經文揭示,鬲偏枯與胃脈、心脈的異常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逆亂:胃為水穀之海,主納腐熟,其脈沈澀鼓動不利,提示中焦氣機壅滯,營衛失和;心脈小堅急,則反映心血瘀阻,心陽不振。氣血運行受阻,經脈失養,故發為偏枯。
- 脾胃虛損:《類經·脈色類》註解:「胃氣既傷,血脈又病,故上下否鬲。」脾胃虛弱則升降失常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進一步加劇氣血瘀滯,經絡閉塞。
- 痰瘀互結:臨床上,此症多兼見痰濕內蘊或瘀血阻絡。痰濁上蒙清竅,瘀血阻滯經脈,二者膠結,使肢體失於濡養而痿廢。
證候特點
- 主症:一側肢體癱瘓無力,或兼見言語謇澀、口眼喎斜。
- 脈象:胃脈沉澀而鼓動艱難,或外顯浮大;心脈細小緊急,反映氣血凝滯之象。
- 兼症:或見胸悶脘痞、納呆便溏,此因中焦否隔,運化失司所致。
治法與理論延伸
歷代醫家對偏枯之治,多從調暢氣血、疏通經絡入手。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治痿獨取陽明」,重視脾胃氣機之調理;後世醫家則結合化痰祛瘀、滋陰熄風等法,如補陽還五湯益氣活血,或滌痰湯通絡開竅,皆可隨證加減。
鬲偏枯之論述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特色,將局部肢體症狀與臟腑氣血功能相聯繫,為臨床辨治中風偏癱提供重要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