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鬲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鬲肓

鬲肓,又稱「膈肓」,為中醫解剖與生理學之重要概念,指橫膈膜以上之胸腔區域,涵蓋心肺所居之處。此部位於《黃帝內經》中多所論及,尤以《素問·刺禁論》所言「鬲肓之上,中有父母」為經典表述,其中「父母」喻指心肺二臟,心主血脈為陽中之陽,肺主氣司呼吸為陽中之陰,二者共居鬲肓,主宰人體氣血之生化與運行。

生理功能

  1. 氣海之所在
    鬲肓與「氣海」概念相通,為宗氣匯聚之所。《靈樞·邪客》云:「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脈而行呼吸。」此處之宗氣由水穀精氣與自然清氣相合而成,推動呼吸、心搏及營衛氣血之布散。
  2. 氣機升降之樞紐
    鬲肓位居上焦,為三焦氣化之起始。心肺協調於此,肺主宣發肅降,心火下溫腎水,二者共同維繫氣機升降。若鬲肓氣機壅滯,可致胸悶、咳喘或心悸等證。
  3. 衛氣營血之樞轉
    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指出:「營出中焦,衛出下焦。」然營衛之輸布須經鬲肓上承。衛氣自此宣發體表以溫分肉、充皮膚,營血由心脈運轉周身,鬲肓實為氣血交會之要衝。

病理相關
鬲肓病變多與心肺失調相關:

  • 氣滯胸痹:宗氣不足或痰瘀阻絡,可致胸中窒悶,甚則胸痛徹背,如《金匱要略》之「胸痹」證。
  • 熱擾神明:邪熱壅肺或心火亢盛,上灼鬲肓,可見煩躁譫語、高熱咳喘,屬溫病「逆傳心包」之變。
  • 寒飲停聚:肺脾陽虛,水飲內停於鬲肓,發為咳唾涎沫、倚息不得臥,如「肺痿」「支飲」之候。

針刺禁忌
《素問·刺禁論》強調鬲肓為針刺慎入之處,誤傷可致「氣泄」或「傷中」,反映古人對胸腔重要器官之保護意識。後世醫家亦主張,此區穴位(如膻中、鳩尾)需審證淺刺,免犯「刺中心肝」之戒。

鬲肓之論,貫穿中醫藏象、經絡及病機學說,既為生理氣化之核心,亦為辨治上焦病證之關鍵所在。歷代醫家對其形質與功能之闡發,皆本於陰陽五行與氣血互動之理,值得深入探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