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膏傷珠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膏傷珠陷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範疇,指因目疾導致眼珠低陷、失去正常光澤與飽滿度的病證。此名首見於《張氏醫通·卷八》,書中描述:「膏傷珠陷,謂珠覺低陷而不鮮綻也」,強調其與青黃凸出類眼疾(如「蟹睛」「旋螺突起」等外凸病證)有本質區別。
病因病機
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指出,本病根源在於「內有所虧,目失其養」,具體可分為以下病理環節:
- 精血虧虛:肝藏血,開竅於目;腎藏精,精化為髓充養瞳神。若肝腎陰虛,或久病耗傷精血,則目絡失濡,眼珠內陷。
- 膏液損涸:中醫認為目內涵「神膏」(類似玻璃體),由先天之精與後天水穀之氣化生。若脾虛氣弱,運化失職,或熱病傷陰,膏液枯竭,則珠體不得充盈。
- 絡脈空虛:氣血不足或久病入絡,致目部絡脈萎縮,失去支撐之力,如《審視瑤函》所言:「血少絡澀,膏液不能上榮」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眼珠向內凹陷,失去正常弧度,白睛(鞏膜)鬆弛皺褶,黑睛(角膜)光澤減退。
- 兼症:或伴視物昏渺、乾澀不適,甚者轉動不靈;若兼陽虛者,可見畏光、淚冷。
鑑別診斷
需與下列眼疾區分:
- 青黃凸出:如「蟹睛」(角膜穿孔後虹膜脫出)、「旋螺突起」(角膜葡萄腫),均屬外凸實證,與膏傷珠陷之虛陷截然不同。
- 瞼廢致陷:上瞼下垂(如「睢目」)可致眼裂變小,但眼珠本身無低陷,病位在肌腠而非膏液。
相關理論延伸
中醫眼科將眼珠結構歸於「五輪學說」中的「水輪」(瞳神,屬腎),而膏傷珠陷涉及「水輪」與「氣輪」(白睛,屬肺)失養。清代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提出「真精虧則膏縮」,強調腎精對目珠形態的調控作用。
附:目內陷
古籍中「目內陷」為廣義病名,涵蓋膏傷珠陷及其他眼球凹陷病症(如脫液傷津所致的急症目陷),二者宜互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