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膏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膏摩療法詳述

膏摩為中醫推拿療法之一,首見於東漢張仲景所著《金匱要略·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》。此法結合藥物外敷與推拿手法,於體表特定部位塗抹藥膏後施以按摩,形成藥力與手法相輔相成的治療特色。

歷史淵源

膏摩療法源遠流長,歷代醫籍多有記載。晉代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載有「莽草膏」等方劑,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更系統收錄「神明白膏」「陳元膏」等數十種膏摩方,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則進一步區分「摩頂膏」「摩腰膏」等針對不同部位的專用配方。明清時期,此法廣泛運用於骨傷科與內科雜病,形成完整的理論與操作體系。

作用機理

中醫理論認為,膏摩具有雙重效應:

  1. 藥效透皮:藉由按摩熱力與手法導引,促使藥性透過腠理滲入經絡,發揮活血化瘀、祛風除濕或溫通散寒等功效。
  2. 經絡調節:通過推拿手法刺激穴位與皮部,疏通氣血運行,調整臟腑功能。

現代研究顯示,按摩可擴張局部毛細血管,增加皮膚通透性,加速藥物活性成分吸收,達到「外治內效」的作用。

常用藥方分類

歷代膏摩方劑依主治功效可分為以下類別:

  • 溫通類:如當歸膏、生薑膏,多用於寒痹疼痛,具溫經散寒之效。
  • 活血類:如紅花膏、乳沒膏,適用於跌打損傷,能化瘀止痛。
  • 祛濕類:如蒼朮膏、獨活膏,針對風濕痺證,可除濕通絡。
  • 清熱類:如黃連膏、薄荷膏,用於熱證腫痛,具涼血消腫作用。

操作要領

膏摩手法需遵循「因證選藥、辨位施術」原則:

  1. 藥膏製備:多將藥物研末後以麻油、蜂蜜或凡士林調製成膏狀,質地需潤而不膩,便於推揉。
  2. 手法運用:以按、摩、推、揉為主,力道由輕漸重,依經絡走向或局部病位操作。如頭面部多用指腹輕摩,腰背部則以掌根深揉。
  3. 時機選擇:傳統主張「晨起摩額以醒神,夜臥摩足以安眠」,臨床亦根據病情調整施術時段。

此療法廣泛應用於痹證、痿證、傷科疼痛及部分內科疾患,體現中醫「內病外治」的獨特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