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膏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膏淋(亦稱肉淋)為中醫「五淋」之一,以小便混濁如米泔水,或凝結如膏脂為主要特徵。其病因病機可追溯至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所載熱邪鬱結致淋之論,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,認為多與腎虛失固濕熱蘊結下焦相關,病理關鍵在於精微外泄氣化失司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蘊蒸
    過食肥甘厚味或外感濕熱之邪,下注膀胱,氣化不利,迫使脂液隨小便而出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言:「腎虛不能製於肥液,故與小便俱出。」臨床常見尿道灼熱、澀痛明顯,小便混濁黏稠,色如膏脂或米泔。
  2. 脾腎兩虛
    勞倦過度或久病體弱,導致脾失健運、腎失封藏,精微下泄而成膏淋。《證治要訣》描述其狀:「小便色如米泔,或如鼻涕,精塞竅道,便時澀痛。」此類患者多伴腰膝酸軟、神疲乏力等虛象。

證型與治法

1. 濕熱下注證

  • 主症:小便赤澀混濁,淋瀝灼痛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、分清泌濁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萆薢分清飲(《醫學心悟》):萆薢、石菖蒲、黃柏、車前子等,專攻濕熱膠結。
    • 八正散加減:配伍川萆薢、石蓮子增強通淋化濁之效。

2. 脾腎虧虛證

  • 主症:膏淋日久不愈,小便頻數清長,形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
  • 治法:補脾益腎、固攝止淋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鹿角霜丸(《聖濟總錄》):溫補腎陽,固澀脂液。
    • 菟絲子丸六味地黃丸:滋腎填精,佐以健脾益氣。
    • 補中益氣湯加減:昇舉中氣,適用於中氣下陷致精微下泄者。

相關現代疾病

膏淋常見於乳糜尿(絲蟲病後期)、慢性泌尿系統感染前列腺炎等病,中醫辨證時需結合微观檢查,但治療仍以調節氣化功能為核心。

古籍延伸

  • 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淋證忌補」,然虛證當補澀並施,體現辨證之精要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提出「淋久必虛」,虛實夾雜者需標本兼治。

膏淋之辨,重在分虛實、明標本,濕熱者宜清泄,虛損者當溫補,臨床需詳察脈證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