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膏粱之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膏粱之疾

膏粱之疾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長期過食肥甘厚味之品而導致的各類疾病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為中醫飲食致病理論之重要組成部分。

詞源與經典記載

"膏粱"一詞原指精細肥美的食物,"膏"為動物脂肪,"粱"為精製細糧。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明確記載:"凡治消癉、僕擊、偏枯、痿、厥、氣滿發逆,甘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。"此處"高梁"即"膏粱"之通假,指出富貴階層因飲食精細過度而引發的特定病證。

《靈樞·根結》亦有相關論述:"膏粱菽藿之味,何可同也。"進一步區分了精細飲食與粗糧對人體的不同影響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理論認為,膏粱厚味其性黏膩稠濁,過食則:

  1. 困阻脾運:肥甘之物易礙脾運化功能,導致水穀精微不得正常輸布,聚而為濕,久則化熱,形成濕熱內蘊之證。
  2. 痰濁內生: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"肥人多濕多痰",膏粱之品易化生痰濁,痰濁阻滯經絡臟腑,百病由生。
  3. 氣血瘀滯:長期飲食不節導致氣機不暢,血行受阻,如《醫宗必讀》所言:"膏粱之人,臟腑恆嬌,氣血恆滯。"
  4. 陰陽失衡:過食辛甘厚味易助陽生熱,耗傷陰液,破壞人體陰陽平衡狀態。

臨床表現

膏粱之疾可表現為多種病證,主要包括:

  1. 消渴病(類似現代糖尿病):《素問》明確將消癉列為膏粱之疾,因脾胃積熱,耗傷津液所致。
  2. 中風(僕擊、偏枯):痰濕內生,阻滯經絡,或肝陽上亢,氣血逆亂而發。
  3. 痿證:濕熱浸淫筋脈,或氣血不足,肌肉失養所致。
  4. 厥證:氣機逆亂,陰陽之氣不相順接。
  5. 脹滿(氣滿發逆):脾胃運化失常,氣機壅滯而生脹滿。

歷史發展

歷代醫家對膏粱之疾多有發揮:

  •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在《脾胃論》中強調:"飲食失節,寒溫不適,脾胃乃傷",發展了內傷學說。
  • 朱丹溪提出"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"論,認為膏粱厚味更易助陽傷陰。
  • 清代葉天士在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詳細記載了多例因飲食不節導致的濕熱病證治療經驗。

現代理解

從現代醫學角度,膏粱之疾可對應:

  1. 代謝性疾病:如肥胖症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等
  2. 心腦血管疾病:如動脈粥樣硬化、高血壓等
  3. 消化系統疾病:如脂肪肝、膽囊炎等

中醫理論強調這類疾病與飲食精細過度、營養失衡的密切關係,體現了"病從口入"的預防醫學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