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膏粱之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膏粱之變,乃中醫經典病機術語,首載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生氣通天論篇。其文曰:「高(膏)梁(粱)之變,足生大丁(疔)」,揭示長期過食肥甘厚味之品,可致氣血壅滯、熱毒內蘊的病理變化。

從中醫病因病機而論,「膏」指油脂肥膩之物,「粱」為精細糧食,二者皆屬五味中「甘味」之極致。甘味本可補益脾土,然過食則反傷脾胃運化。《內經》有云: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」,膏粱厚味積滯中焦,首先困阻脾陽,使運化水穀、輸布精微之職失司。脾不散精,則水穀精微鬱而化熱,釀釀成痰濕;濕熱互結,循經下注,故見「足生大疔」之候。

在五行生剋理論中,此屬「土壅侮木」之變。脾胃屬土,過食甘味令土氣壅實,反克肝木疏泄之能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今為土鬱所遏,則三焦氣機失暢,濕熱毒邪不得外泄,遂發為癰疽疔瘡。其病位雖顯於皮肉,實根於中焦氣化失常。

從氣血辨證角度析之,膏粱之變多見氣分、血分同病。初期以氣分濕熱為主,症見脘痞苔膩、口臭便秘;久則熱毒深入血絡,灼傷營血,腐肉成膿,發為瘡瘍。元代朱震亨《格致餘論》言:「肥貴人則膏粱之疾」,指出此證多見於養尊處優、飲食不節之輩。

歷代醫家對此多有發揮。金元四大家之李東垣在《脾胃論》中強調: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,認為膏粱積熱可損傷元氣,致陰火內熾;清代葉天士於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更指出:「酒客中虛,濕熱內燔」,闡明膏粱之變常與酒毒相兼為患,形成濕熱瘀毒交結之複雜病機。

在臨床表現上,除經典所述「大疔」外,尚可變生多端。或為消渴(類似現代糖尿病),因甘味助熱,耗傷肺腎之陰;或為中風,因痰熱內蘊,肝風挾痰上擾清竅;或為瘰癧痰核,因痰濁凝結經絡。明代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稱此類病症為「富貴病」,實即膏粱之變的延伸表現。

治療方面,古代醫家主張「治病求本」。元代危亦林《世醫得效方》治此證,首重通腑泄熱,用大黃、黃連等「推陳致新」;朱丹溪創越鞠丸解六鬱,尤擅治膏粱所致氣血痰火濕食之鬱;清代王孟英則善用甘露消毒丹,清化中焦濕熱而無傷陰之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