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膏粱厚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膏粱厚味

膏粱厚味為中醫術語,泛指肥甘油膩、滋味濃厚之食物,如肉類、油脂、精製糖類及過度烹調之佳餚。此類飲食性質黏膩稠厚,易滯礙脾胃運化,長期過食則易釀生濕熱痰濁,進而引發多種內外疾患。

中醫病理機制

  1. 脾胃損傷
    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膏粱厚味質地黏滯,過量攝入則加重脾胃負擔,導致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,積滯中焦。初期可見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;日久則脾虛濕困,出現倦怠乏力、大便溏黏等症。
  2. 濕熱痰濁內生
    肥甘之物易助濕生熱,濕性重濁黏滯,熱性燔灼上炎,二者膠結則形成濕熱痰濁之邪。此類病理產物隨氣血運行,內可阻滯臟腑經絡,外可蘊結肌膚腠理。如濕熱熏蒸肝膽,易致黃疸、脅痛;痰濁上蒙清竅,則見頭暈昏重;若流注關節,則發為痛風。
  3. 瘡瘍消癉之變
    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「膏粱之變,足生大疔。」濕熱痰濁鬱久化毒,外發肌膚則生癰疽瘡瘍,如癤腫、痤瘍等;內蘊臟腑則易成消癉(類似現代糖尿病),症見多飲、多食、消瘦。此因脾胃積熱,耗傷津液,陰虛燥熱內生所致。

相關中醫名詞

  • 膏粱之變:指長期過食膏粱厚味所致之病理變化,多見於富貴之人,故古稱「富貴病」。
  • 膏疾:泛指因飲食不節、痰濕壅滯引發之疾病,如痰核、瘰癧等體表結塊病證。

膏粱厚味之害,於中醫理論中強調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」,其致病特點為緩慢積累,初期症狀隱匿,久則病勢纏綿難癒。歷代醫家多主張「薄滋味」以養生,即飲食清淡節制,使脾胃健運,氣血調和,方為卻病延年之道。